临近双十一,手机圈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降价的降价,发新机的发新机。
这不,Redmi 和华为都有重磅新机登场,
Redmi Note 12 系列
据 Redmi 手机官微,背面长这样,和 Note 11T Pro 差不多。
和上代主打性能不一样,Note 12 系列的 Slogan 是「影像觉醒」。
嚯,现在的中端机口气都这么大的吗~
莫非要上大底镜头?
根据官方预热,Redmi Note 12 Pro 将采用 IMX766 主摄,而且支持 OIS 光学防抖。
你没有看错,Note 系列,IMX766,撞一块了。
熟悉手机圈的机友都知道,IMX766 可以说是近年来最神的传感器。
它拥有 1/1.56 英寸感光面积,四合一像素尺寸为 2μm,而且支持全像素全向对焦技术。
下限很高,同时也有比较大的调校潜力。
论定位跨度,上至 OPPO Find X5 Pro,下至 realme GT Neo 3 都在用。
论机型数量,仅绿厂一家人就已经两位数。
其他厂商也没少用,蓝厂还在 766 的基础上定制了一款 766V……
虽然但是,见得多,也并不代表大家不 Care。
反正隔壁 K50 用户已经馋哭啦,能被 Note 系列背刺也是妹想到哇。
注意一个小细节,搭载 IMX766 的机型,只不过是 Redmi Note 12 Pro 而已。
超大杯 Pro+ 版本将搭载传闻中的 2 亿像素主摄——三星 HPX,且支持 OIS 光学防抖。
三星 HPX 尺寸为 1/1.4 英寸,比 IMX766 大 24%。
为了满足不同场景需求,Note 12 Pro+ 会提供三种像素模式:
1250 万像素、5000 万像素和 2 亿像素。
关于 2 亿像素解析力,下面这张图已经解答得很清楚了。
不过,无论是 IMX 766 还是 2 亿像素主摄,算法都非常重要。
据悉,Redmi Note 12 系列将内置「小米影像大脑」算法引擎。
快门响应速度、画质、第三方 App 适配以及拍照流畅度,都安排上了。
如果我没记错,这应该是小米影像大脑第一次出现在这个价位的机型上。
有点期待了哦~
除了影像,Redmi Note 12 系列的充电速度也非常值得关注。
认证信息显示,Redmi Note 12 系列三款机型分别配备 67W、120W、210W 充电头。
继 iQOO 10 Pro 之后,200W 快充阵营再添一员。
其实个人觉得吧,这个层次的快充,峰值功率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
毕竟快也快不了几分钟,甚至是按秒来算的。
谁能在支持大功率的同时,尽量把电池容量做大,那才是真正的赢家。
性能方面,Redmi Note 12 系列将首发天玑 1080 处理器,主打低功耗和中端性能。
工程机的跑分约 52 万,和骁龙 778G 相近。
说到这里,肯定又会有人问,怎么还不如上一代的天玑 8100 呀?
划重点,要考的哈。
Redmi Note 系列的节奏是一年更新两代,一代性能,一代影像。
所以 Note 12 系列的搭载天玑 1080,完全属于意料之中。
如果比较在意性能,Note 11T Pro 放到现在也完全不过时。
只不过……天玑 1080 搭配 2 亿像素,听起来不是特别放心。
看 Redmi 能不能优化好吧。
除了手机之外,之前很多人问的 Redmi Pad 也会在这次发布会亮相。
主要配置有联发科 Helio G99、90Hz 刷新率、1200 x 2000 分辨率、四扬声器、18W 充电、8000mAh 电池等。
定位比较入门,就看价格了。
这还没完,Redmi 首款投影仪、三年没上新的小米笔记本 Air 系列也将同期登场。
华为折叠新机
华为 Pocket S 将于 11 月 2 日,也就是下周三正式发布。
Pocket,很眼熟有没有。
去年底,华为发布了 P50 Pocket 折叠手机。
但相较于目前主流的横向折叠,华为 P50 Pocket 采用了翻盖设计。
展开时是一台 6.9 英寸的常规手机。
120Hz 高刷、高频 PWM 调光、10 亿色都有,折痕控制得也还行。
折叠后则之后手掌大小。
相机旁边还有一块圆形小屏,虽然尺寸不大,但可以实现的功能还挺多的。
比如查看短信、接听电话、控制音乐,以及用 4000 万像素的原色摄像头自拍。
此外,华为 P50 Pocket 还内置骁龙 888 4G 处理器和 4000mAh 电池,支持最高 40W 有线快充。
对于一款翻盖折叠机来说,这些配置已经算不错啦。
但 8988 起步的价格,不是咱们普通消费承受得起的。
别担心,最新官宣的华为 Pocket S,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爆料显示,华为 Pocket S 的处理器为骁龙 778G。
峰值性能肯定没那么能打,但实际体验不见得差很远。
不过最重要的是,换了处理器之后,价格肯定是要调整的,盲猜至少可以降 2K。
除了手机,华为还打算推出一款新手表——Watch GT Cyber。
名字很酷,设计也很酷,能把表盘中间竖起来的手表着实难得一见。就是不知道带不带瞄准镜,有没有麻醉针。(bushi)
最近正好是双十一,相信在座很多人都有换机打算。
不知道 Redmi、华为即将发布的这些新机,有没有吸引到各位呢~
月份:2022年10月
中国手游吸金135亿,有你的功劳吗?
现在的年轻人,有谁敢拍着胸脯表示:
自己没给游戏充过一分钱?
前阵子, 数据分析公司Sensor Tower统计,
仅9月一个月内,
中国手游发行商合计吸金18.8亿美元,
约合135亿元人名币,
占全球TOP100手游发行商收入38.3%。
并且全球手游发行商收入榜前100位里,
中国就占了42席。
这就好比刚出炉的一张酱香大饼,
中国就独吞近一半。
这一半里抢先分羹的当数鹅厂猪厂,
还有凭《原神》一跃成为新晋顶流的米哈游。
游戏厂商们的辉煌成绩,
离不开年轻人们的每一票“赞助”。
据伽马数据发布的2022上半年游戏报告显示,
中国游戏用户规模,
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66亿,
而这其中占大头的当数30岁以内青少年。
新一代的年轻人,
已经荣升为游戏氪金的主力军。
当我们打开某社交平台搜索“氪金”,
内容里全是:
玩游戏氪金值不值得?
氪金上瘾怎么办?
为什么大家都在游戏里氪金?
氪金完了后悔怎么办?
……
看得出来,
“氪”与“不氪”,
极限拉扯着年轻人并不坚强的神经。
因此,我们也开始好奇:
现在的年轻人给游戏花了多少钱?
怀着这样的疑问,
“后浪小数据”栏目在 微博发起了,
“你曾为游戏花过多少钱?”的投票调查。
共有292位受访者告诉了我们答案??
调查显示,
给游戏氪金500元以内的年轻人占27.3%,
而花在500-2000元和2000-5000元的年轻人,
分别占据19.8%和19.5%。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
有高达33%的受访者表示,
“在游戏里花的钱太多了,没有计算过。”
不过像steam这样的买断制游戏,
还算不上氪金巨头。
真正能掏空年轻人钱包的,
还是不断推出新角色、新皮肤、新卡牌的手机游戏了。
@西柚柠檬茶
首充非常有诱惑力,纯肝是十分消磨时间的,看到性价比极高的首充礼包没法不动心,一旦充值之后就欲罢不能了。何况,氪金后的愉悦那是无法言说的,使大脑短暂获得快乐随之上瘾。
@郑某某
很简单,没有欧皇的命,没有肝帝的肝,在现实世界已经是最底层了,在网络世界肯定想占据一席之地,唯有氪金才有办法让你变得强大。
@玖黎
我玩游戏真的就可能更喜欢和伙伴一起并肩作战的感觉。说实话如果你不充钱很难和那群人打成一片。为了不错过和大家的聊天,所以就咬着牙充礼包。那种感觉大概是自身的自卑,氪金带来了虚荣心,有朋友约局窘迫不敢去的尴尬,有想挣钱法子焦头烂额的惆怅,现在想来一瞬间恍如梦境。
不难看出,
年轻人乐意给游戏充钱的原因,
就是为了快乐,
以及变得强大,
以便更好地快乐。
但快乐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游戏公司们早将目光瞄准
这群更具消费潜力的年轻一代。
不论是哪种付费模式的游戏,
总能花样百出击中你的心巴,
让荷包也心甘情愿的和你说拜拜。
以前以为打败概率抽到卡就是快乐终点,
但养成所需的大量资源,
又造就了新的史诗级难题。
好不容易养到毕业,
下一个数值爆炸的新卡又出现了。
快乐的终点似乎一直就在前方向你招手:
只要再花一点钱……
只要……
就能上岸了。
此外,随着手游时代的到来,
“游戏社交”也逐渐成为年轻人新的交友方式。
无论你是通过游戏巩固现实的人际关系,
还是在游戏里结识新的亲朋好友,
游戏都已经和你的社交圈密不可分了。
当你打开某款游戏的
社交目的大于游戏目的的时候,
你会为了让自己更有面子而充钱吗?
不得不说,
游戏行业发展到今天,
早已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
正如有人苦等国产3A巨作的诞生,
也有人偏爱千篇一律的养卡手游。
有人“重氪保肝”,
也有人“分文不充”。
但在游戏上花不花钱、花多少钱这事上,
本来也没有对错之分,
只要能守住自己的经济底线,
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游戏就能给年轻人带来最简单的快乐。
小鹏汽车的最大问题,是何小鹏本人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一年前风光无两的小鹏汽车,如今几乎到了从新势力第一集团“掉队”的边缘。今年8月和9月,小鹏汽车汽车交付量分别为9578辆和8468辆。其中8月较上月环比下滑,9月更是同比和环比双下滑。
无论是交付量还是平均售价,都低于蔚来和理想。
而资本市场上,小鹏汽车的表现更加不尽人意。相比较该公司股价有史以来的最高点——2021年11月30日的54.96美元,该公司在美东时间10月24日的收盘价仅为7.16美元,较前一天下跌11.93%,年内下跌了85%。
要知道,这还是小鹏汽车创始人兼CEO本人在该公司“1024科技日”接连发布了中国智能汽车企业自主研发的最先进智驾、智舱成果,以及飞行汽车进展之后的第二天。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位中国造车新势力三强之一的一把手,并没有对3天前该公司的重大战略调整进行任何回应。
在10月21日,何小鹏曾召开公司内部线上全体会,“指名道姓”地反思了他和公司过去犯下的错误,并表示将对公司架构进行大幅调整。据一位观看了这场会议的内部人士告诉虎嗅,何小鹏在会上激动到“一度哽咽”。
何小鹏本人的情绪失控,源于他对小鹏汽车如今的发展现状感到痛心。实际上,这家公司的问题早已摆在那里,只是被过去两年的高速发展掩盖了。
事实上,何小鹏本人,甚至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混乱的架构,内卷的公司
据了解,何小鹏在公司线上全体会上发表了类似“罪己诏”的演讲,并提出了在他看来,小鹏汽车最致命的三个问题:
1、决策草率,忽视用户需求。何小鹏称,一个新车SKU的开发、测试、验证和申报公告等综合费用,高达5000万元,“这次上市因为用户争议导致48小时不到就修改了几乎全部的SKU,浪费了巨额资金”。 何小鹏在会上宣布,到2024年小鹏汽车将参考理想汽车,每款车只剩1个SKU。 2、组织架构混乱,权责不明。何小鹏在会上举例称,一位小鹏汽车用户在超充桩充电出现故障后,居然连续接到了14个小鹏公司客服电话,来自多个部门。“接到第1个电话是暖心,接到第14个电话就是严重骚扰!” 3、执行效率低下,“部门墙”问题严重。不过何小鹏对这一点没有进行更多展开。
坦率来说,何小鹏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媒体对于产品和定价方面的感知最强。但提到小鹏汽车公司内部的架构环路安和权责不明,外界此前的了解并不充分。
一位已经从小鹏汽车职能部门离职的员工告诉虎嗅,他在该公司的工作生涯中,经常看到两个职责交叉的部门之间,互相“抢活干”。也就是说,针对同样一个项目,不同部门提报各自的方案。“举例来说,公司并没有规定对于举办不同规模的车展(即4A级重大车展和地区车展),营销部门和市场公关团队到底该如何分工。因此一到各类车展举办,两个部门就打成了一锅粥。”
这位离职员工还对虎嗅透露,这类情况无论是在市场部门还是产品和研发部门,都不罕见。除了权责不明导致的内卷之外,销售团队在前线收到的用户反馈和痛点,并不能及时获得技术和产品团队的支持。
事实上,小鹏公司的内卷和“部门墙”,已经严重到了阻碍小鹏汽车业务推进的地步。
一位曾在小鹏一线担任销售经理的离职员工表示,他认为G9从产品角度出发是一款很优秀的车型,但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部门,都没有给到销售团队很好的支持,展车的糟糕状态就是其中一例。比如,尽管智能语音是小鹏汽车一贯的产品亮点,但展车的语音交互情况很糟糕,且在一次更新过后体验更差了。
小鹏G92022款 650 性能版Max
而G9的选配项——5D音乐座舱,在展车上的状态更差。“这个功能固然震撼,但是顾客体验过后的感觉是,屁股被震麻了,直问路上听歌的时候能不能关掉。”该员工说道,“我们说可以,但展车不行。”他还透露,他所在的城市门店,十一国庆假期期间热度并不高,很多人进店都是图个新鲜。真正有需求的用户,都去隔壁看理想了。“甚至还有看了理想之后,进小鹏的店来找优越感的。”
除此之外,一位行业人士还给笔者讲了他的亲身经历。他透露,在一次同行聚餐结束后,蔚来、理想、华为等门店工作的朋友都在各自叫车回家,只有小鹏汽车的一名店长在等网约车来的过程中,坐在马路边写日报。“造车新势力们基本都有相应的工具软件,可以直接提交今日数据。而只有小鹏的同事,需要写大段的日报文档,非常繁琐。”
对于解决公司的内卷和部门权责乱象,需要企业最高领导人大刀阔斧的变革。随着G9上市后的舆论危机爆发,何小鹏已经对公司发起了一轮堪称“新政”式的架构调整。
然而在于更加根本性的问题上,何小鹏本人是否又真正推动改变呢?
何小鹏的个人精力,是否过于分散了?
根据日前36kr日前的爆料,小鹏汽车在过去大集群策略的架构基础上,设立了5个委员会(虚拟组织),以拉通各条业务线的协作。这种做法目前不仅在蔚来和理想等同类企业中使用,更是华为的经典打法。
具体来看,何小鹏本人将担任战略、产规(根据企业战略和客户需求,负责产品战略和规划的制定)、技术规划等3个委员会的主任;负责制定供应商策略、产销事务的产销平衡委员会则由联合创始人何涛负责;针对用户抱怨集中的OTA问题,小鹏汽车还成立了OTA委员会负责相关业务的重大目标制定和管理决策,由陈永海(互联网业务副总裁)负责,矫青春(技术副总裁)担任委员会副主任。
此外,小鹏汽车还新建了三个产品矩阵组织:E、F、H平台产品矩阵。这是为了确保车型产品以客户和市场导向为主,建立端到端的负责产品(含服务产品)全业务闭环。其中E平台产品矩阵,负责人廖清红(小鹏首席人才官CHO);F平台产品矩阵,负责人夏珩(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H平台产品矩阵负责人矫青春。这三人都直接向何小鹏汇报。
说白了,何小鹏要把一款车从产品开发到服务运营进行整合,实现信息拉通。他可不想让哪个遇到产品问题的用户,再向他抱怨自己遭遇了小鹏汽车的电话轰炸。
“可以看出,何小鹏与何涛、夏珩这三个创始人将较过去更多下沉到一线业务层面,直接参与车型定义、生产销售、OTA和产品运营等工作。”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对虎嗅说道,“作为一家拥有多个产品线的车企,小鹏势必要从组织出发,对其架构进行梳理调整,排除断点阻点,形成更强的合力进击前行。”
“关键问题在于,何小鹏的个人精力是否能够全部有效地优先花在小鹏汽车身上,并加快产品组织服务的进一步升级,这是市场和投资人都期待并盼望的。”
诚然,小鹏汽车对于何小鹏而言是一场“冠名”的创业,但这位创始人最近1年的经历并不全在汽车上。无论是以造机器人为目标的“小鹏鹏行”,还是刚刚发布了第二代概念车的飞行汽车公司“小鹏汇天”,人们看到以何小鹏本人背书的三家公司,正在这位舵手的操纵下并驾齐驱。
“感觉会是我喝了假酒以后,梦境中会出现的生物。”——周到
虽然鹏行的机器马声称“获得了小鹏汽车在动力系统、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技术赋能”,但这个只能四条腿漫步的“马”(我们暂且按照小鹏的定义管它叫马),到底和时速动辄超过60公里/小时的电动汽车到底能有什么关系,以及是否有用户真的需要给孩子买这样一匹马,笔者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而在飞行汽车方面,何小鹏在1024科技日上发布了第二代飞行汽车——旅航者X2,同样引发了外界的关注。这款具备陆行和飞行两种状态的“变形金刚”已经到了试验样机(样车)的阶段,2吨重的车身在发布会的宣传片里,飞到了10米的高空。
笔者短暂的职业生涯里,不记得像波音787这样的飞行器,还需要穿谍照车衣
然而,外界对此的看法十分复杂。尤其是业内人士,更是不看好。曾有航空业专家对媒体表示,现阶段无论国内外哪家企业,其飞行汽车产品都还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而一位在国外知名的贝尔直升机公司任职的朋友就告诉笔者:他想破脑袋都不明白,主打轻量化的飞机和被要求满足C-NCAP 5星碰撞安全的汽车,到底该怎么结合在一起。
相比较上述人士委婉的表达,特斯拉董事长、CEO马斯克的评价就更加不留情面。这位无论是造智能汽车还是造火箭都做到了全球第一的企业家在一次访谈中表示:“我对飞行器没有任何偏见,我也很喜欢会飞的东西,但飞行汽车一定会非常吵,且风力巨大。”
“简单想象一下,如果有很多飞行汽车从你头顶掠过,你肯定不会想‘真是酷酷的一天’,而是会担心它们的轮胎都拧紧了吗?”
诚然,若一家成熟的巨头公司采用孵化内部团队或进行外部投资的创新在机器人和飞行汽车方面进行创新,并不会影响自身经营。而对于一家成立刚刚8年,还在亏钱造车的公司而言,其创始人到底该把精力放在什么业务上,显然不言而喻。
尤其是当下,小鹏汽车从G9开始,准备打向30万元乃至40万元以上市场的高端化之路,正走得蹒跚而踉跄。
科技不标配,高端无从谈起
参考何小鹏造车创业来的一些行动,笔者不由得感慨:这位企业家,才是马斯克真正的中国信徒。
从采用了与Model X一样,延伸到第一排乘员头顶的超大尺寸前风挡玻璃的小鹏G3,到作为品牌主打服务的自建超快充网络;从采用了和Model S类似的车型定位,却在参数和科技配置层面对标的轿车P7,到和FSD一样单独选配售卖的XNGP(G9之外的部分车型叫NGP,功能有所减少)。而在汽车之外,马斯克造火箭遇见了何小鹏造飞行汽车,马老师做机器人碰上了何学弟做机器马……
也许上述例子中有巧合,也有顶尖企业家们的“英雄所见略同”,但有一点小鹏汽车和特斯拉的策略是一致的:通过为车型搭载领先科技配置,实现豪华品牌的溢价。
毕竟特斯拉通过超快充功能和服务网络+智能驾驶,在传统豪华品牌序列之外成功崛起,在北美市场用Model 3和Y吃掉了BBA中型轿车和SUV的份额。但小鹏汽车的问题在于两点。第一,其不具备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通过先行导入百万级车型Model S和X所建立起的消费者豪华品牌锚点;另一方面,在该公司旗下车型上,XNGP和4C超快充这样的顶尖配置,硬件没有标配。
在前文提到的行业人士看来,小鹏G9冲击豪华市场目前遭遇到的挫折,和奥迪多年在中国主打“科技”,却始终干不过宝马和奔驰的遭遇有类似之处。“汽车行业都知道,“灯厂”奥迪的大灯很炫酷,四驱系统quattro性能强悍。但这些配置至今在奥迪车型上没实现标配。从32.18万元起的A4L,到60.75万元起的Q7(以上均为指导价),矩阵式的LED/激光大灯都只是中高配乃至顶配车型的专利。而四驱系统quattro虽然如今在Q5L和Q7等SUV车型上实现了标配,但在轿车上依旧只是高配车型的专属。”
奥迪A4L2022款 40 TFSI quattro RS套件燃速型
相比之下,奔驰的“豪华”和宝马的“运动”,更多是品牌和设计层面的因素。毕竟,奔驰各个级别的车型可以通过不同级别的内饰材质进行区隔,而宝马的运动则是大多数中国消费者“看得见,不一定摸得着的概念”。
相比之下,科技这件事,必须在当下为消费者提供实实在在的用处。
而奥迪“按配置区别对待”的政策,不仅导致那些购买中低配车型的主流消费者享受不到科技配置,还无法在用户心中建立起坚实的高端形象。因此在这些年我们看到,奥迪作为德系豪华品牌之一,正在销量和平均售价上距离宝马和奔驰越来越远。
相反,特斯拉的做法是将超快充和FSD硬件实现标配。对于前者,用户不仅立刻就能在特斯拉超充站实现,且能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解锁更快的充电速度;对于后者,用户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通过为软件付费解锁功能。而特斯拉在运营层面的“花招”则是,对那些没有选配的用户定时开放FSD功能的体验,让他们在享受到高级辅助驾驶的便利性后,选择要不要后续追加对功能的购买。
而在小鹏汽车身上,高级辅助驾驶功能则是被硬件绑定的。在小鹏P7上,用户甚至需要先购买搭载了XPILOT硬件的高配车型,还得单独购买软件才能享受XNGP功能。因此,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前P7最畅销的,是售价23.99万元,连最基本的自适应巡航功能都不具备的P7 480G版本车型。
更不用说,这部分用户里,很大一部分都是网约车司机了。
小鹏P72022款 562E性能版
其实,何小鹏也看到了这一点。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内部全体会上提出,要在2024年将新车SKU缩减到只剩1个。但对于一家股价不到10美元,今年3季度营收预计下跌的造车新势力而言,市场还会给它多少时间呢?
在与前文提到的前小鹏职能部门员工的交流中,他提到过一次用户访谈中,一位“路人”对小鹏汽车的评价:“只要品牌名字还叫‘小鹏’,这个车我永远都不会买。”
事实上,何小鹏本人曾专门回应过这个问题。彼时,他引用了“奔驰”、“法拉利”、“保时捷”等世界知名豪华品牌的命名,表示用创始人名字为品牌命名,丝毫不会影响一个汽车品牌走向高端。
但问题在于,上述这些名字在当地语言中只是普通的“姓名”而已,而不像“小鹏”的“小”一样,成为构成“小心眼”、“小气”这样贬义词汇的形容词。更何况在这些品牌创立时,汽车才被发明没几年。
而且要知道,这家汽车品牌毕竟被创立在中国。那些令人耳熟能详,且以创始人姓名乃至绰号命名的品牌,例如“王守义十三香”、“王致和酱豆腐”、“王麻子剪刀”、“傻子瓜子”,在人民群众心中可不是什么高端认知。
所以,关于如何实现品牌提升这件事,小鹏汽车与何小鹏本人,还得好好想想才行。
英特尔CEO:公司将开始有针对性的裁员
集微网消息,据路透社报道,英特尔日前下调了全年利润和营收预期,并表示将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裁员。
受新冠疫情、边缘政治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英特尔预计,2022年第四季度营收为140-150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163亿美元。预计2022年的年收入约为630亿至640亿美元(低于此前估计的650亿至680亿美元),而最初的预测是大约760亿美元。根据路孚特数据,分析师平均预期年收入为652.6亿美元。
对此,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表示,下调第四季度预期反映了预计经济不确定性将持续到明年,并且英特尔正在花时间增加数据中心的销售额,因为第三季度销售额下降了27%。
另外英特尔还将本财年的资本支出预测从之前的270亿美元下调至250亿美元。
此外,帕特·基辛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将开始有针对性的裁员,并进行其他调整,包括减少工厂工作时间,以应对经济低迷。并表示人员调整将“非常直接”,但他没有具体说明英特尔逾12万名员工中有多少人会受到影响。
英特尔表示,公司正努力在2023年实现30亿美元的成本削减,到2025年底时将年化成本削减和效率增益提高到80亿至100亿美元。如此算来,英特尔将在三年内最高削减130亿美元(约合940亿元)成本。
字节阿里淡化职级?No,你领导还是你领导
近年来,大厂相继淡化职级,操作可谓层出不穷。
要说哪个大厂最弱化职级,字节跳动当属名列前茅。字节自诞生起就号称不提倡阶级概念,所以内部职级严格保密,同事之间互称同学,一系列操作把弱化职级贯彻得很彻底。
而阿里也在2020年8月采取了类似措施,钉钉、内网等处不再显示P序列员工具体职位和职级,只显示所属部门和业务方向。
2020年9月,网易“抄作业”般地发布通知,要求在内部沟通中去掉“哥”“姐”“总”等称呼,改用昵称代替……
显然,互联网大厂淡化职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他们为何采用这种操作?这种操作真的有意义吗?
01 官方理由
互联网公司淡化职级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原因:
1、去官僚化的诉求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分工变细,层级增加,流程无数,天然会导致部门墙、隔热层和流程桶等官僚主义现象,大企业病开始现形,企业变得效率低下。公司高层逐渐意识到类似问题,想要做出改变。
2、释放创新的需要
当title等同于企业内部话语权时,企业就会失去创新。在互联网大厂里,主管或者员工经常在会上公开说“我级别高,听我的”,大家也默认“大佬说了算”,如此一来,有创意的声音基本消失殆尽。
对于互联网大厂来说,这可能是致命的,因为当前巨头的战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之前,就有传闻说腾讯内部曾做出反思,认为组织的僵化导致他们在信息流和短视频赛道上接连“漏球”,并在进入互联网下半场时后知后觉。
3、红利消失的焦虑
当前,不仅是互联网商业世界的红利消失,某些互联网大厂也已经成为政策规制的焦点,甚至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有媒体传出,互联网大厂甚至要求宣传时不要把他们贴上互联网标签,而是称为“科技公司”。
本年,屡次传出互联网大厂调整组织的传闻,或是精简机构,或是裁员,其中,“简化管理”也是一种典型做法,例如阿里之前取消周报、不鼓励低效加班和会议等。淡化职级,也是简化管理的一种尝试。其实,都是为了在寒冬能活下去。
02 暗线需求
但除了上述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坊间也有不少大胆的猜想。
1、解决定级矛盾
晋升决策(晋级晋档)是企业最大的矛盾来源,另外,所有企业都面临“新旧倒挂”问题,即空降新人随行就市的高薪高职级造成老人的不公平感。如果仅有“密薪制”,大家通过职级还是能猜出大概薪酬,有了“密级制”,似乎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2、组织架构保密
互联网公司的组织架构直接体现了他们在业务上的排兵布阵,被视为一项机密。有心人完全可以从职级与汇报线关系顺藤摸瓜,还原出一个企业的组织架构。因此,隐藏职级能进一步防止内部架构的外泄,做好公司内部的保密工作。
3、避免负面社会影响
有人甚至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企业的管理空间更加灵活,例如,隐藏职级可以避免高阶员工因为个人问题导致的社会影响,“XX大厂高管犯事”的新闻还是挺给企业打脸的。
03 藏得住吗?
但是,一个组织里处处是沟通,职级真能藏得住吗?穆胜咨询也发现了社交平台上一些有意思的评价。说白了,只要有沟通,就有信息传递,只要有信息传递,各种信息碎片还是可以拼凑出一张“权力格局图”。
在一个有经验的职场人眼中,他们已经可以根据汇报线来推算职级了,说玄乎一点,根据对方的气质、谈吐也能猜个大概。其实,公司可以隐藏职级,但员工如果不打听、不推测职级就埋头开展工作,还是会被人认为是铁憨憨。
隐藏职级这个行为本身,有掩耳盗铃的意思。换句话说,没有职级显示,只是表面没有职级显示。领导的气质和官威,永远在那里。
在阿里,昵称和花名本身就是职级。用昵称、去花名的方式只是表面上没有职级,职级体系一直都在。就如,马云的花名是“风清扬”,“风清扬”这个名字本身平平无奇,是马云使员工对他的花名有了仰望,所以单靠这些举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再如,阿里内部有个很有意思的固定句式——“这个事情就算说到‘老逍’那里,也是我有道理。”不妨细品,人家没有提CEO,提的是“老逍”。表面上,是体现自己就事论事,是贯彻领导意图,是公司忠实的执行者;实际上,体现的是自己可以直达天听,上面有人。听听,是“阿里味”还是“官僚味”?
04 有意义吗?
既然隐藏不住,那企业隐藏职级的行为还有意义吗?我们发现,正反两方面的反馈都有:
1、积极意义
尽管职级不一定完全藏得住,但依然有部分积极评价。这主要体现在,员工认为隐藏职级代表了公司的一种态度,至少能让沟通少了官僚味,能够实事求是地讨论问题。
一位阿里员工就表示,“之前在内部跨部门协作时,如果看到对方是‘高P’,沟通时会有所顾忌,甚至“能绕开就绕开”,现在隐藏职级后,会更敢于沟通一点。”
其实,在遇到问题时,难免会出现分歧。级别高的人并不一定总是对的,当团队成员一起商讨时,隐藏职级可以很好的让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不必看高title的脸色。这样的平等沟通,显然是企业文化中需要宣扬和鼓励的。
2、消极意义
但对于隐藏职级,更多的评价倾向于否定与质疑。例如,不少互联网大厂员工认为这会让招聘、晋升处于黑盒之中,没有关系的人永远看不到希望。
职级既然隐藏,那么晋升肯定也得隐藏,所以晋升都是黑盒的。例如,阿里本身是一个非常“江湖化”的企业,原先就有很多员工质疑其内部晋升机制,现在在评价机制不清楚的情况下,加载保密职级,晋升更加处于黑箱当中,难免会引人不快。字节也同样如此,不讲title的结果就是晋升全靠Leader。
05 深度扒皮
毫无疑问,隐藏职级这个简单动作本身,并不足以去官僚化、释放创新、提升企业效率,并不足以改造组织。说白了,一粒六味地黄丸并不足以让人强身健体。
更重要的是,这种简单动作可能还有负面效果。穆胜咨询创始人穆胜博士认为,职级本身就确定了企业内部的责权分配,是组织层面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如果隐藏这个关键信息,可能造成人力资源工作全面塌陷。
一个例子是人才开发或职涯成长。人才成长是梯队逻辑,不是个案逻辑。这意味着,一个人才的成长,一定是对标梯队前列,跟着学习、模仿,而后实现自己提升。在职位体系不显示的情况下,想要向更高一级晋升时,根本不知道该向谁学习,只能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塑造自己的能力,这一定是低效率的。
另一个例子是360环评。要评价一个人,首先要了解对方的责权范围,而后才能做出他是否履职与胜任的评价。我们对一个总监的要求和对一个经理的要求显然是不同的。但隐藏职级后,评价者根本不知道评价基准,也没有可参考的对标对象,这就造成评价时只能跟着感觉走,评价本身失去了意义。
不妨大胆想象,在一个没有明确责权边界的企业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案可能让人咋舌——淡化职级既没有去官僚化,反而还加剧了抱团现象。在没有规则的生存环境里,找到同伙报团取暖,避免被飞来的子弹猎杀,才是成年人的选择。于是,“江湖化”的企业会更加“江湖化”,没了正式的职级傍身,就必须要有大哥的江湖传说。
穆胜博士认为,“去职级化”“薪酬透明化”是未来平台型组织里的必然产物。在平台型组织中,员工围绕客户创造价值,赚取市场收益,分享经营利润,这种环境里,职级不重要,搞钱才重要。
他进一步提出,即使不以是否转型平台型组织作为标准,企业要淡化或隐藏职级,也必须实现如下两个前提:
一是组织架构异常扁平,可以实现员工近似无边界协作。
二是考核评价异常公平,且后续的激励和晋升也异常公平,以至于这些利益敏感因素在放入黑箱后依然不会遭遇质疑。
当前,99%的企业依然采用的是金字塔组织模式,根本无法实现上述两个条件。此时,强行淡化或隐藏职级,就会滋生若干的奇葩现象,说到底,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
淡化职级?不存在的!
双11,抖音大战淘宝
打响今年双11第一枪的,不是各家的大促预热,而是抖音两大头部主播罗永浩与俞敏洪“出抖入淘”的消息。
10月24日罗永浩在淘宝直播开播,一晚上直播间涨粉超100万,七天后,俞敏洪也将现身“新东方迅程教育专营店”淘宝直播间,和大学生讨论如何规划大学生涯的主题。
薇娅停播后,淘宝直播面临流量与商家资源流失的难题,今年618大促,全网销售额Top 5主播全部来自抖音和快手,不见淘宝主播身影,抖音、快手直播间的销售额也超过了淘宝直播的销售额。
淘宝直播亟需有话题度和影响力的超头主播补位,哪怕不是独家。能在双11大促前夕,一下子把两大可比肩李佳琦的抖音头部主播请到淘宝直播,看得出这次淘宝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而在抢夺超头主播之外,淘宝与抖音的激烈争夺也还在继续。
一、有“内味”的双11
“电商是脉冲式前进的,今天的峰值就是明天的销售常量。”作为双11的缔造者,张勇可能也没想象到,一个无心插柳的举动会给整个中国电商行业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发出“没有双11,就没有如今中国电商的蓬勃”的感叹。
的确,历经14年,双11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大促代名词,更是整个电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近两年电商领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直播化与内容化。2021年直播电商GMV超2万亿,给商家带来销量、获客、产品推广等多重效益,毕马威报告指出,有超70%商家通过直播提升了产品销量,超66%的商家通过直播获得了新客户。
可以说,直播电商拉动了整个电商行业的发展,直播带货模式也在整个电商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人口红利与流量红利见顶,各平台都在不遗余力地抢夺用户稀缺的精力和有限的上网时间,信息爆炸,优质内容成为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有力介质。
东方甄选带货主播董宇辉凭借流利的“双语直播”以及一身书卷气在抖音平台一夜出圈,直播信息质量高、密度大,拉开了与传统直播带货的差距,单月涨粉2000万的成绩,证明了用户对这种充满“知识味”直播形态的青睐。
以东方甄选爆红为转折点,直播电商从最初围绕主播进行纯带货内容输出,转向更趣味的优质内容驱动。
作为国内电商市场当之无愧的巨头,阿里自然也嗅到了电商行业的新风向,并采取一系列手段跟进,试图打造自己的内容生态,如上半年将逛逛提升到底部一级入口,slogan从“淘宝,淘到你说好”改成了“太好逛了吧”;组织上推动淘宝和天猫两大业务在后台的全面融合,淘宝直播负责人道放和逛逛负责人千城都直接向戴珊汇报。
淘宝天猫商家交流会上,戴珊强调2022年会加大对逛逛、直播、点淘的投入力度,内容化建设是今年的重点工作。
今年9月淘宝直播盛典上,淘宝直播新内容时代2.0正式发布,其中一大重要变化便是将流量分配的主要指标从成交,改为成交、内容双指标,同时明晰了从内容种草到成交爆发的双轮驱动成长新路径。
即便淘宝在内容建设层面动作频频,但与抖音、快手相比,淘宝还是失了先机。尤其在争抢有创作能力的短视频或直播达人上,淘宝直播一直颇为被动,这种被动在薇娅和李佳琦两大超头主播停播时被再度放大。
两大超头主播消失期间,淘宝直播面临着资源与流量空白无人填补的尴尬窘境,淘宝直播排名前三的直播间(蜂蜜惊喜社、陈洁kiki、烈儿宝贝)单场GMV都在1000w以下。
相比之下,抖音电商起势则要猛得多,罗永浩入驻抖音首场直播带货交易总额就超过1亿元,东方甄选三个月带货交易总额20亿元,粉丝近2500万,实现盈利。
看起来超头主播的影响力和流量号召力很难被取代,意识到问题的淘宝直播也在努力寻求解决办法,除在全网搜罗具备优秀内容创作能力的主播外,还在9月推出“回家计划”, 针对回淘开播的主播、商家给予流量池扶持激励,回归首场最高能获得30万PV (访问量)流量奖励,目的就是刺激商家与主播们为了大促“奋力一搏”。
对外竞争激烈,对内业绩承压,阿里不得不急。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淘宝天猫站内广告和交易佣金实现同比0增长,二季度下滑10%。2021年618大促之后,淘宝直播的整体开播量几乎零增长,淘宝直播的GMV增速也低于抖音和快手。
平台不同的经营模式导致用户使用的差异,长久以来,用户对淘宝“传统货架电商”与抖音“新兴内容电商”的认知根深蒂固,可是就原生的内容属性来说,无论是内容转化率,还是提升流量效率的直播带货,抖音平台似乎都要比淘宝直播更具优势。
二、抖音全域兴趣电商强势狙击
在直播带货这件事上,淘宝面临的挑战是实实在在,方方面面的。
电商流量的争夺无非用户、货品与品牌(商家),此前在抖音平台,品牌最担心的就是经营和流量稳定性的问题,如今抖音商城战略升级,还推出“电商会员”等功能帮助商家搭建私域,帮助提升复购率,解决了品牌最大的顾虑点,也算补齐短板。
对中小主播来说,淘宝平台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尤其在抖音明确直播电商与货架电商并行,内容与搜索全方位渗透的发展路径后,俨然电商江湖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今年双11大促,就是抖音电商“全面亮剑”的拐点。据2022年抖音电商双11大会透露,今年抖音商城将独立出战,成为平台交易额爆发的主阵地,抖音电商市场负责人赵凡表示,平台一直强调打通“货找人”与“人找货”的双向链路,中心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从直播到商城,从淘宝内容化到抖音货架化,无不表明抖音已经开始深入淘宝腹地,与其正面拼杀。
这两年疫情反复,消费端需求不振,品牌商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并进行全渠道布局,抖音也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补足供应链。
“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帮助品牌方创造一种连接消费者的新渠道。”某MCN机构提到,无论是以电商为基础的淘宝,还是以短视频和直播为基础的抖音,现如今都是直接销售与直接转化的平台。
对品牌来说,成熟的淘宝更像一个超市货架,商品齐全,却不能为品牌提供自由的表达空间,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建设。而抖音正处流量红利期,只要运用得当,新品牌可以利用抖音实现从0到1,老品牌也可以重新翻红,这对于品牌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
抖音具有淘宝平台没有的优势,一方面,抖音以短视频内容为基础,短视频与直播内容互相反哺,短视频爆火能够带动直播间流量;另一方面,抖音的带货销量与粉丝数并不成正比,在抖音,几十万粉的“小主播”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内容运营,达到场均几百万销售额的成绩。
这是被超头体系掌控的淘宝所不具备的,由于缺少内容基因,淘宝无法生产流量,只能通过外部平台的“种草”引流,尤其“全网最低价”与主播的议价权、销售能力紧密地关联着,使得普通主播无法从品牌谈到“最低价”,自然也很难在与大主播的竞对中获得高的销量,长此以往,马太效应很难打破。
而抖音上的头部主播是“流水式”的,从张同学到刘畊宏,从罗永浩到董宇辉,平台始终是强势的一方,更不会被头部主播所“绑架”,这也使得主播带货的佣金率与折扣率相对可控,所以品牌选择在抖音直播(包括达人播与自播),能同时实现品宣与盈利两大目的。
已经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在抖音上建立自己的直播间,开启24小时直播或轮播,一些大品牌甚至建了几十个直播间,根据旗下的商品门类或者不同的门店,专门进行直播,比如雪中飞就在抖音开了几十个号,每个账号都加足马力做营销。
品牌拥抱抖音,抖音也在积极地承接需求,为品牌和商家创造更有利于盈利的环境和生态。今年4月,抖音电商便在原有“抖品牌成长扶持计划”基础上,明确2022年新增1000个抖品牌入池。为此,抖音电商拉来了优衣库、阿迪达斯、森马等品牌,开启了品牌自播的模式。
抖音流量的凶猛此前已经不止一次得到验证。据悉,去年双11,抖音电商动销商家是2020年同期的3.5倍,GMV破千万品牌达到577个。商家生态的繁荣也直接为抖音带来了商家营销收入的增长,据有关机构测算,抖音一季度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超10%。这些既有成绩,给了品牌们与抖音相伴而行的信心。
今年双11,为进一步刺激品牌和商家,抖音也是磨刀霍霍,且拿出了十足的诚意。
今年双11赵凡提到,抖音商城从玩法,氛围,全周期经营,营销工具,数据产品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升级,其中以抖音商城为承载的中心场成为平台大促的重头戏,商家端玩法包括跨店每满减、定金预售、商城消费券、抖音商城超值购、抖音商城低价秒杀等。
达人端则邀请品牌深度共创,打造专属活动、专属资源和专属流量,推出“抖音双 11 大咖直播间”等面向头部达人的专属玩法,助力达人们实现单场爆发。
此外,抖音还将在不同链路均为商家提供激励政策,打爆流量,并以巨量千川组合资源包+场景解决方案、超额投放福利会场、新客百亿扶持会场、品牌推广激励会场等重磅场景玩法,助力商家流量扩大、生意爆发、效率跃升。
在抖音电商生态中,内容足够优质是可以不断激发新用户的消费可能性的,近几年抖音在不断优化商业化工具、算法推荐、小二、运营等方面,已经能够承接淘系头部主播的部分流量和商家预算。
三、淘系电商难解增长困局
面对抖音电商的强势出击,淘宝颇有压力。
今年双11,除成功拿下罗永浩和俞敏洪两大主播外,淘系电商还有几大动作值得关注,一是取消了双11天猫晚会,二是天猫近期在微信中上线了名为“天猫超市小铛家”的小程序,三是从10月28日起,淘宝联盟商品链接逐渐恢复在快手直播间购物车,短视频购物车,商品详情页等服务链接。
这些变化都表明淘系电商在不断拓展新的流量渠道,寻求外部合作伙伴的助力。
面对抖音供给端资源的抢夺,为留住品牌和商家,淘宝也是不遗余力,在淘宝直播举办的双11 商家大会上,淘宝公布了双11活动期间将采用分梯度奖励机制,给参与活动的商家们制定出了4大核心玩法——多元分发流量渠道、重磅激励开播活跃、帮助提升转化承接、特色内容化玩法。
在此之前,淘宝直播还公开表示将支持2000个账号成交翻倍,5000个店播年度成交超1000万,培育100个粉丝超过百万的内容账号,这些扶持政策无不透露着淘宝拉拢商家的耐心与决心。
直播电商狂飙突进的两年,无论是淘宝直播还是抖音都在大举去头部化,品牌方、头部主播也相继离开舒适区。淘宝直播同样有在努力培育更多中腰部主播,且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年5~9月淘宝腰部主播的单月GMV保持同比50%以上增长。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淘宝还要营造更健康有序的“内容场”,加强在物流能力和内容种草流量方面对商家的支持,还要持续挖掘更多兼具内容能力和转化效率的潜力主播,并让他们能够与已经成型的超头主播展开错位竞争。
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远去,消费者购物逐渐回归理性,淘系电商江湖在时间巨轮的冲击下,已不复当年之勇,再叠加内外部原因,资本市场也遭到冷遇。
内忧外患,淘宝要思考如何稳住自己基本盘的基础上,做好直播电商与内容生态建设,罗永浩与俞敏洪的成功入淘,算开了个好头,但未来要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淘宝需要罗永浩替代薇娅吗?
10月24日,罗永浩在淘宝直播的首秀,没有成为爆炸性的营销事件。因为,外界期待的罗永浩与李佳琦争夺“一哥”的戏码并没有上演。
交个朋友披露的数据显示,当晚,罗永浩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2600万,粉丝增长110万。他们以“涉及商业机密”为由拒绝透露交易额等核心数据。而当晚的淘宝直播,据官方对外披露的数据显示,从预售开始20点至24点,共产生了130个预售成交千万以上的直播间,罗永浩是其中之一。
这样的表现与李佳琦相比,差距不小,有媒体报道,李佳琦直播间的累积观看人次为4.5亿。
此前,淘宝直播存在双雄争霸的格局,薇娅和李佳琦同为“超头”(超级头部主播),各种数据都在比拼,也备受关注,在2021年双11首日,李佳琦、薇娅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分别为2.02亿与2.39亿,达成了106亿元和82.5亿元的成交额。
去年12月份,因为偷逃税款,薇娅被处罚并停播,留下李佳琦一家独大。罗永浩加盟淘宝直播的消息传出来后,外界很多人认为,罗永浩是替代薇娅的最佳人选。但从数据来看,薇娅留下的空白,罗永浩暂时还无法填补。
“淘宝直播的用户群体还是女性居多,追捧老罗的男性粉丝群体数量有限,再加上老罗也基本退出舞台了,表现不够好是正常的。”一位淘系直播机构负责人评价道。
在“人货场”理论中,淘宝直播更强调货,即电商能力,专业的讲解和高性价比的商品是核心,直播只是手段。而抖音直播电商更注重内容,强调人,讲段子,逗乐,最大程度吸引用户才是核心,比如东方甄选与小杨哥的爆火,他们的出圈与内容密切关联。
罗永浩在抖音封神,除了个人身上的创业光环外,会讲段子,也是重要原因。在2020年4月,罗永浩开启抖音首秀,卖出了1.1亿元的成绩,直接让抖音电商出圈,有了“代言人”。2021年,罗永浩与所在的交个朋友公司在抖音实际卖出50亿元,位居抖音带货榜单第一。
据字母榜报道,在2020年,淘宝也曾出价抢夺罗永浩,但是败给了抖音,交个朋友创始人黄贺也曾说过,“所有平台我们都谈了”。后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黄贺曾经解释选择在抖音开播的原因,“选择抖音,首先是因为其他平台都有头部了,这个平台是没有头部,我们认为平台会跟我们一起努力打造一个头部出来。”
可惜的是,抖音的流量分发机制是去中心化,并没有打造“超头”的土壤。业内人士华志告诉圆锥体,抖音以公域流量为主,粉丝不值钱,要求主播不断出爆款,否则,就算短暂冲到头部,也很容易掉下来。“对于机构来说,希望聚拢大批粉丝后,可以形成自己的小生态,让生意变得更持久,但抖音不支持,于是很多主播都在往外走。”
对于拥有一定流量的主播来说,商业化效率高且赚钱确定性强的淘宝直播是最佳去处。过去一年,淘宝上来了超过50万名的新主播,很多一部分是来自抖音、快手和B站的达人,头部直播机构包括交个朋友(罗永浩)、遥望科技(瑜大公子)、新东方(俞敏洪)等。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表示,这一波入淘潮中的主播和机构都是顶级头部,不是想挖就能挖来的,这是他们基于长期发展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直播电商从达人品牌化走向机构品牌化,从卖货渠道走向生意经营是必然的趋势。
对于罗永浩、遥望科技等顶级头部来说,到淘宝直播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获得淘系的庞大资源。因为,淘宝天猫的价值不止是渠道,还有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高质量用户体系、以及物流体系、支付体系、客服体系等。华志说,“如果只是开个直播间、加个渠道,就太小了,他们也不会来。关键还是短视频平台带给机构和主播的长续经营焦虑,可以在淘宝天猫上得到有效解决。”
来源:“交个朋友直播间”公众号截图
一位接近交个朋友的人士说,此次合作是淘宝率先找到罗永浩方面,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敲定了,算是一拍即合。“交个朋友与抖音的合同是一年一签,2020年第一年合同有排他性条款,这两年签署的合同并没排他性规定。”
这位人士表示,“入驻淘宝是为了长期的生意规划,淘宝除了给流量扶持外,也可以帮助交个朋友对接在抖音难以接触到的品牌(如耐克)。” 据了解,交个朋友也在和微信视频号、快手谈入驻事宜。
在华志看来,淘宝拥有品类最丰富、最全的国内外顶级品牌体系,目前头部主播矩阵接住了美妆等一部分,男士、3C等行业大牌还需要新的专业主播发力,“老罗在这方面优势很明显,选在双11这个热闹节点开播,是很聪明的。”
圆锥体发现,淘宝直播对罗永浩的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24日晚,罗永浩的淘宝直播账号被频繁地挂在“点淘”App的主推荐界面,与李佳琦并列。此外,在微博、豆瓣、手淘等产品的开屏位、热搜位,均出现了罗永浩首播的预告。但另一个细节也可以说明,淘宝对罗永浩的期待值并不那么高,在10月24日,罗永浩直播间的红包雨金额是50万元,而李佳琦是200万元。
据一位接近淘宝的人士透露,今年请罗永浩来,主要还是一个营销事件,让消费者更多的关注淘宝直播。此前,张大奕、薇娅等主播因偷逃税停播,还有李佳琦6月至9月停播100多天,这些事件都让淘宝直播的声誉受到一些损伤。
罗永浩等人的到来,帮淘宝直播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但面对抖音、快手带来的竞争压力,淘宝直播想要取得先机,还需要更多的筹码。其中之一就是更多更稳定的流量。
淘宝直播负责人道放表示,今年以来,淘宝直播以内容为核心构建直播场,新主播、腰部主播的场观、粉丝、成交额普遍获得快速增长。10月24日,淘宝直播页面数据显示,罗永浩、遥望梦想站、蜜蜂惊喜社、香菇来了等新主播,烈儿宝贝、陈洁kiki、Timor小小疯等核心腰部主播异军崛起,预售开播不到1小时,场观均超1000万人次。
等待罗永浩直播的人
艾瑞咨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度,在淘宝直播平台上,女装、美妆、珠宝、消电行业直播成交规模最大,同时,报告显示,美妆类目达人直播间成交额与商家自播成交额比为6:4,食品为7:3,但消费电子仅为3:7,这说明,淘宝天猫在3C类目上的达人直播方面集中度远远不足,急需一个标杆性人物站出来。
淘宝选择的标杆性人物是罗永浩。因为,他在手机与AR等领域,有着各种各样的创业光环。
罗永浩淘宝账号发的第一个视频内容也是“男人们的双11需求,也该有人管管了”,毫无疑问,罗永浩肩负着提升消费电子品类交易额的重要使命。
事实证明,罗永浩的死忠粉就是冲着电子产品而来的,比如定价2949元的字节跳动产品pico4 VR一体机,罗永浩称其为“国内领军者的产品,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二”,并说,“pico4采用Pancake光学方案做轻量化,走向了眼镜,据我所知,这个价钱是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直播时,不到十分钟,就有100+下单。
当然,能够拿到全网最低价是电子产品热卖的最终原因,罗永浩在直播时售卖了150多种产品,售罄的是苹果14、苹果14pro与苹果14pro max等产品,都拿到了全网最低价。
罗永浩的死忠粉组建了不少微信群,比如“交个朋友官方012群”等,他们言辞犀利,比如说老罗“主业创业,副业带货”、“行业冥灯”,但也会有人调侃说,“听了那么多年相声,欠老罗的门票钱怎么看也该还了。”
秦辉在一个群里,他是罗永浩的忠实粉丝,在锤子手机流行的年代,他是第一批用户,也是锤子便签的死忠粉。在2020年4月,罗永浩去抖音直播时,他曾留言说,“心若在,梦就在,人生永浩”。
“我觉得罗永浩很真实,他勇敢表达自己,也善于抨击外界,不管怎样,他曾激励我去闯荡,带给我很多欢乐,不管是砸冰箱还是打假方舟子等。”秦辉说。
作为一个带有棱角与攻击性的胖子,罗永浩在抖音上很受欢迎,在抖音直播时,尽管时有翻车,但罗永浩总能将之化解为“公关案例”,比如“花点时间”的520鲜花套盒,他不仅要求品牌方退还全部款项,并由罗永浩方面按原价再额外赔偿一份现金给所有下单的直播间用户。
10月24日,罗永浩一如既往的“真性情”,圆锥体发现,他至少在淘宝直播间发怒了三次。
“9.9元1000份的无糖可乐为什么有的人看不到订单,为什么把链接放到订单的最后面,难道一些笨笨的手慢的人,就活该抢不到吗?”
“1元3瓶的啤酒,如果还上不了车,那就继续送2000单,前面已经卖出19.9元的3000单,退钱,一分钱不要,但货要正常发出,品牌方要拿出担当。”
“难道你们看不到公屏上打出的手机字样,为什么不能先上手机,到了12点,大家谁还买,早就跑光了。”
从结果来看,刚来到淘宝直播的罗永浩,还有些水土不服。
各平台主播的入淘潮
根据公开消息显示,罗永浩于10月24日在淘宝首播,在今年的天猫双11他本人将有6场次的直播。抖音直播头部机构遥望,也在10月21日宣布入驻淘宝直播,遥望梦想站直播间将在10月24日进行淘宝直播首秀,来直播的是张柏芝。
俞敏洪也将在10月31日来淘宝开播,接近东方甄选的人士向媒体透露,俞敏洪个人不代表东方甄选团队,目前尚不确定东方甄选是否会开启淘宝直播,而东方甄选当家主播董宇辉因为有独家协议,基本不可能出现在淘宝直播的平台上带货。
一位直播电商供应商向圆锥体透露,罗永浩团队的营销能力很强,从来不缺人气,不仅会制造话题,容易上热搜,而且罗永浩的粉丝群体以男性居多,与淘宝本身的流量重合度较低。这也是淘宝向他伸出橄榄枝的原因。
火星文化创始人李浩说,“罗永浩在交个朋友的直播频率下降后,很多粉丝还是会关注他的各种状态,包括他这次去淘宝直播,大家都会感到好奇,比如他会在直播时讲哪些事情、做哪些动作。”
有了关注度后,其自然会转化为平台及直播间的流量。而流量,恰恰是当下淘宝直播的稀缺资源之一。
虎嗅曾报道,部分头部电商平台自2020年疫情以来,一直通过“采买流量”的方式,解决平台自身的“流量饥渴”。甚至有电商平台一年的流量采买费用超过100亿元。
此前,淘宝直播的流量分配机制,是更多的向头部聚集。阿里巴巴淘宝直播事业群总经理道放在接受经济观察网采访时,也曾分析“超头”主播之于平台的意义,“有好处,也会对生态有一些负向作用。”
在外界看来,道放所言的负向作用,其中之一就是超级头部主播的持续性存疑。所以,去年以来,淘宝直播不遗余力扶持腰部主播和新主播,数据显示,10月24日晚天猫双11预售开场后4个小时,淘宝直播的腰部主播、新主播实现爆发增长,预售引导金额分别获得365%、684%的同比增长,成为千万直播间的主要力量。
蜜蜂惊喜社、陈洁kiki、烈儿宝贝、Timor小小疯、香菇来了等淘宝直播间,在日播中均已可实现单场1000万GMV的成交规模。而此日播成交规模,对其他平台而言已是头部成绩。
确定性的赚钱机会,吸引着更多主播蜂拥而来。比如一栗小莎子在抖音粉丝1200万,入驻淘宝直播后稳定场观接近200万。Z哥精选是B站头部up主zettaranc,粉丝200万,第一场直播就卖掉了一个品牌鞋一年的产量。辉哥来了入淘三个月,单场交易额突破千万。而来自B站拥有600粉丝的盗月社开播一个多月,场观超过300万。还有抖音美妆达人晁然然然然、陈采尼cheneychan等等,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入驻淘宝直播。
一位直播从业者向圆锥体透露,现在抖音平台的流量很大,像小杨哥、罗永浩、东方甄选等受欢迎的主播,每次直播的观看人数都非常大,相对而言,淘宝直播差不少。“但很多主播依然选择入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抖音的大流量并不能带来成交额保障,且单个的UV价值一般较低。相对而言,淘宝直播的变现效率更高,单个UV的价值也更高。”
淘宝不需要下一个薇娅
2020年,罗永浩入局直播电商时,引起各个平台争抢。在抖音奉上3亿流量扶持与6000万元签约费后,交个朋友与其签下独家协议,并火速跻身直播带货“四大天王”之一。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两年时间,罗永浩在抖音一共做了超过一百场直播,交个朋友在各个平台总GMV约在100亿元左右。
罗永浩“入驻”淘宝后,外界很多人认为,罗永浩将替代薇娅,与李佳琦上演“双雄争霸”的戏码。
一位熟悉淘宝直播的人士说,成为薇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罗永浩不会将全部注意力投射在淘宝直播账号上,他的人设、粉丝属性以及对电子产品的熟稔,都让他只能成为一名专业的主播而不是“超头”。而罗永浩本人也坦言,不想当“一哥”。
东吴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罗永浩若要成为淘系“超头”,要卖更多大品牌的商品,且拿到更大的折扣。未来罗永浩在对知名品牌的议价能力上,能否进一步提升,达到薇娅、李佳琦级别的影响力,仍需持续观察,而这也是罗永浩能否成为“超头”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在此次直播前夕,罗永浩的AR创业公司“Thin Red Line”(细红线)宣布,近期完成近4亿元天使轮融资,由美团龙珠领投,经纬创投、蓝驰创投等九家机构跟投,这意味着,罗永浩的重心还是在创业领域。
一直以来,罗永浩是外界对交个朋友的第一印象,但交个朋友早已在“去罗永浩”。交个朋友透露,引入了大量的主播后,目前罗永浩上播的时间不足3%,对总体GMV的贡献不到5%,未来还将进一步降低。其介绍,公司的战略主要是机构化运作,在淘宝直播稳住脚跟。
对于淘宝直播来说,罗永浩的到来,是一件好事,他作为超级主播带来的“明星效应”,远比普通主播好得多。一是其自带话题性,可以引发媒体自发报道,用户、商家的讨论,有利于传播;二是他的入驻可以起到示范效应,吸引商家和其他主播加入平台并加大广告投入;三是直播时能拉动销售,吸引用户回流。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对于平台而言,吸引和培养超级主播依然优势明显。
在李浩看来,李佳琦和薇娅曾是淘宝直播建立的符号,两个人只要开播,就意味着给粉丝带来了性价比超高的商品。“这已经在消费者认知中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定位,也导致很多用户去淘宝直播,就是冲着李佳琦和薇娅去的。”
在庄帅看来,之前淘宝直播的“交易”指标的流量机制和快手电商的“社交”流量机制,都容易造就一家或几家独大的局面。如今,它们都在纠偏。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淘系相关人士就开始加大和圈内内容团队的沟通。2022年开年以来,部分B站、抖音、小红书的红人、内容创作者开始被邀请到淘系尝试创作。在华志看来,淘宝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淘宝直播的生态,从而获得更多更稳定的流量。
近期,淘宝直播对流量分配机制做出了重大调整,改成了跟抖音一样的“内容+交易”的推荐机制。这会让淘宝直播的主播也出现抖音那样“轮流坐庄”的情况,平台也不用担心主播过大要挟平台和用户了。
“现在淘宝直播和快手电商的流量分配机制和抖音电商很接近了,这也是淘宝直播敢于挖角其他平台超级主播的‘底气’。”庄帅表示,“未来罗永浩、李佳琦这种‘明星’,也不会把全部重心放在直播上,这种收益相对较低,代言、上综艺等是最大化他们明星效应的机会。”
“不想做一哥”,但却有等同于“一哥”流量和号召力的罗永浩,以及试图多平台发展的其他头部主播,既可以为平台和机构商家营销引流,但又不会每日在场抢占中腰部主播和店播流量的作用,在华志看来,引入这些人可能是淘宝直播流量难题的一个正解。
罗永浩等主播的入淘,短期内会带动更多主播从快手、抖音到淘宝直播进行尝试;长期来看,这些主播能否持续在淘宝直播长久经营,并取得良好销售业绩还有待观察,毕竟这些主播也要下功夫了解淘宝直播的平台规则和运营模式,并摸索出相应的商业化方式。
这场新手机较量,华为击败了苹果
国内智能手机产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大考。在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消费市场趋紧的背景下,智能手机出货量正迎来不同程度的下跌。
在国内市场上,中国通信院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为1990.8万台,同比下降30.6%。其中,5G手机出货量为1467.2万台,同比下降35.7%。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同期在国际市场,据Canalys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减少至2.87亿台,同比下降9%。
数据来源:Canalys
“蛋糕”有限,激烈的“争抢”必然发生。而在互相争抢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国内智能手机高端化保卫战也早已拉开了序幕。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国内高端手机市场上,苹果的市场份额虽从去年四季度的76.9%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69.5%,但依然大幅度领先于安卓系品牌。
数据来源:IDC
那么,苹果9月份所发布的iPhone14系列产品,在市场表现如何?它能否帮助苹果稳定其在高端市场上的份额呢?而作为iPhone14最大的竞争对手的华为Mate50系列在同一个月发布,又能否让华为抢回此前丢失的高端机市场份额呢?
本文将从技术层面、出货量,渠道反馈,消费者评价等角度,全面对比两款高端机型的市场表现情况。
硬件与技术的较量
荣耀总裁赵明曾说过,2019年对手机行业来说是最困难一年,市场一直下滑。对整个技术发展创新来说,也发展到瓶颈阶段。我们中国企业只有走进无人区,才可以有突破。
而对于今年9月发布的重磅新机iPhone14系列和Mate50系列来说,此次最大的技术创新则是搭载卫星通信功能。
所谓的卫星通信功能是指,通过天上的通信卫星来发送一些简短的求救信息。它并不是一项新的黑科技,反而是一项极其成熟且应用广泛的通信技术,常被用于地质勘探、远洋运输、森林巡护等特色领域和人群,通信效率比较低且价格非常昂贵。
但正是由于它的应急功能,也决定了它的使用频率极低。因此,决定iPhone14系列和华为Mate50系列销量的关键,依旧是自身的硬件能力、独有的产品功能,以及产品的性价比。
针对独有的功能来看,Mate50系列配置的为低电量应急功能。即当手机电量在1%时,则启动应急模式,用户可继续亮屏10次或12分钟通话,或4次扫码。
而iPhone14的则为车辆检测,即利用传感器检测车辆突发的撞击,后由系统会发送提示信息,若用户未根据提示做出回应,那么系统会自动给紧急联系人发送求助信息。
从硬件功能来看,首先,由于高端机面对的核心消费人群为商务人士,他们对于手机的隐私保护能力要求极高。比如,来自北京某家公司的林总告诉我们,当年自己的Mate10出现故障无法修复后,手机维修店老板曾开出1000元的价格准备回收,但由于手机中含有大量关于公司员工个人信息、客户往来款等敏感信息,因此,他选择直接将Mate10给砸烂了。
而在隐私保护上,华为Mate50系列引入隐私中心、安全中心、应用管控中心等,构建起简单、透明、无死角的隐私安全保障,让隐私数据可视可控,但iPhone14系列并未强调如何保护隐私。
其次,从屏幕设计来看,iPhone 14 Pro将此前的刘海屏调整为更加独特的 “药丸”设计,官方称之为“灵动岛”。除此之外,iPhone14 Pro不但保留了原有的前摄和人脸识别模块,还设计了一个软硬件结合的自由变换区域,在这个区域可以显示各种通知消息,让“挖孔”不只是“挖孔”。
图源:苹果官网产品介绍
而华为Mate50 Pro的外观,仍延续此前的留海屏设计,虽同样支持3D人脸识别,但和苹果的创新设计相比,则有些显得中规中矩。
最后,从所搭载的芯片来看,华为Mate50意外地搭载了骁龙8+处理器,这也是当下很多安卓旗舰机所搭载的芯片。目前业内公认的苹果的A15芯片在性能上要优于骁龙8+芯片,而A16芯片更是在A15芯片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善。因此,若是单纯从性能方面来看,iPhone14的性能要优于Mate50。
图源:华为Mate50产品介绍
但值得注意的是,iPhone14基础版仍采用此前的A15芯片,而iPhone14 Pro版则采用A16芯片。业内人士告诉价值星球,iPhone14之所以采用不同的芯片,实则还是和台积电产能有关。
从去年年底开始,台积电产能一直受限,尤其是5nm、4nm产线更是吃紧。虽然当下芯片荒有所缓解,但全球通胀所带来的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以及近年来台积电在更高制程芯片上的投入,导致公司迫切需要通过涨价进行成本的转移。
而且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苹果和台积电联手推动了芯片先进制程制造技术提升的工作,有着足够的议价权,苹果也只能被动接受台积电在芯片上的提价。目前苹果A16仿生芯片的制造成本已上涨到110美元,比A15芯片的45美元高出了2.4倍。所以苹果为了保障自身的利润,无奈选择让iPhone14基础款搭载价格相对便宜的A15芯片。
但苹果的这一做法,却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不少用户在论坛吐槽苹果这是在“装新瓶卖旧酒”。而这种不满,也直接影响到了iPhone14基础款的销量。
断货的Mate50,左右手互博的苹果
目前iPhone14基础款销量遇冷,而iPhone14Pro版需求强劲,市场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这点从多方渠道的反馈也能证实。
首先,在聚划算和拼多多电商平台,iPhone14均已加入到这两家电商平台的百亿补贴活动之中,和此前5999元的价格相比,已下调600元左右。但问题是此前iPhone12、iPhone13系列,在发行后近1个月内均无降价动作,这也是iPhone手机自发行后降价最快的一次。
图源:拼多多、聚划算APP
在京东平台上,在过去的7日内,iPhone 14销量远不及iPhone 14Pro,而iPhone14Pro的评论量更是iPhone14 Plus的十倍。
图源:京东APP
在天猫平台上,据Sandalwood电商市场监测数据显示,iPhone14系列7天预售销量与iPhone13系列7天预售相比,增长7%,销售额同比增长17%。分版本预售销量来看,标准系列预售量同比下降70%,Pro系列预售量同比增长56%。
目前iPhone14基础版在多家电商平台上均为现货销售,这和此前iPhone其他机型在电商平台一机难求的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数据来源:Sandalwood
其二,从线下渠道来看,价值星球实地走访了安徽省某家线下苹果专卖店。据店员透露,以10月17日当天到店的50名顾客来看,其中30多人都是咨询iPhone14Pro版,其他则是咨询iPhone13系列是否有促销活动,而iPhone14基础版则无人问津,现在门店正在增加iPhone14Pro版的库存。
其三,从黄牛渠道来看,深圳华强北“黄牛”罗文强告诉价值星球,今年iPhone14基础版彻底把“黄牛们”给坑惨了!圈子内,少则亏损几万,多则亏损50多万。现在唯一能够让大家回本的可能就是iPhone14Pro版了,因为他目前在市场上的溢价率还是在1500-2500元之间。
“冰火两重天”的销量,也让苹果的生产策略不得不进行调整。据富士康员工爆料,目前富士康在郑州和深圳地区生产iPhone14基础版的生产线已进行部分拆除,而iPhone14Pro版本的生产线则进行扩充,此前负责iPhone14基础版生产线的工人将全部支援Pro版的生产。
而天风证券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也指出,苹果今年细分iPhone 14系列的策略已经失败,iPhone 14的预定量不及iPhone 13 mini。但基于iPhone14Pro市场需求的强劲表现,其出货量在今年四季度将比预估的提高10%。在一“加”一“减”下,苹果依然能够靠着Pro系列赚得盆满钵满,让营收再上一层楼,稳定其在高端机市场上的份额。
图源:网图
和iPhone14基础版销量形成巨大反差的是,Mate50系列颇受市场所追捧。9月21日首销当日早上,线上平台热销机型10秒内售罄。发售日当晚,京东平台上各机型的华为Mate50系列产品均已售罄,线下门店也出现排队取货热潮。
虽然华为目前已紧急量产,但目前多个电商平台仍缺货严重。以华为商城官网为例, Mate50需在用户下单一周后才能发货,而Mate50Pro的发货时间更是被延长到14天以上。
图源:华为商城官网
从事多年手机维修的李师傅告诉价值星球,Mate50的热销其实是在自己预料之内,因屏幕摔坏的智能手机在手机维修中的比例至少要占到5成以上,若是喜欢使用裸机的消费者,这一比例估计更高。
而苹果部分机型维修屏幕的费用,足够让消费者购买一部全新的安卓手机。因此,Mate50系列搭载的昆仑玻璃面板实际上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用户痛点。
另外,“iPhone黄牛”黄文强也透露,目前Mate50持续热销,圈子内都纷纷担心iPhone14基础版会彻底砸在自己手中。
来自消费者的评价
事实上,销量差异的背后,也能从消费者的反馈中看出一二。
目前在京东平台上,iPhone14和iPhone14Plus的好评度分别为96%和97%。消费者对iPhone14基础版的吐槽集中在性价比偏低、激活后存在划痕、手机信号差等问题上。
图源:京东APP
除此之外,iPhone14基础版的保值问题也深受用户所争议。研究机构SellCell分析了40余家回收商平均换购价值,相比去年同时段,iPhone 14和iPhone 14 Plus贬值率是iPhone 13和iPhone 13 mini的两倍。
而在京东平台上,iPhone14 Pro版本的争议明显比iPhone14基础版要小很多。其中,iPhone14 Pro和iPhone14 Pro Max的好评度皆是在98%。
但据微博数码博主@钟文泽的最新实测,实际对比iPhone 13 Pro和iPhone14Pro后,发现iPhone14Pro在8小时全天候显示状态下,耗电量增加了约9%,简单换算可以得出,iPhone 14 Pro在全天候显示模式下,每小时比iPhone 13 Pro多增加约1%左右的耗电量。
除此之外,iPhone14Pro Max的抗摔能力也颇受争议。据微博@厂长是关同学爆料,iPhone14Pro Max在用核桃砸屏幕的测试中,右上角直接摔碎,屏幕上半部分出现多条裂痕,“灵动岛”也被波及,情况实属有些“惨烈”。
图源:厂长是关同学
而Mate50的几款机型在京东平台上商品的好评率也整体维持在97%以上。但需指出的是,华为自身因缺货问题导致发货时间一直被延时,也无形之中刺伤了不少消费者。因此,对于华为而言,如何尽快协调产能问题,避免因用户等待时间过长而出现退单,进而影响销量,也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图源:京东
两款机型的价格有望进一步走低
或许对于苹果而言,让iPhone14通过搭载A15芯片,减少灵动岛设计,可以节省公司成本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如今国内的消费者对苹果手机的追捧也逐渐理性化,而这也注定了iPhone14基础版的“失势”。
而Mate50受到市场所追捧,也在说明国产手机在高端化的路线上,还是必须要抓住消费者痛点,真正给消费者带来实用性的功能,才能真正让高端之路走下去。
据网上流传的一份第三方报价表显示,10月16日iPhone 14 Plus最便宜的配色是红色,128GB版本的售价5950元,比首发价便宜了1049元。而256GB版本的iPhone 14 Plus已经降至6900元,比同样是256GB版本的Mate 50 Pro只贵了100元,512GB版本的iPhone 14 Plus降至7900元,同样是比512GB版本的Mate 50 Pro贵了100元。
从价格层面来说,二者相差并不大,消费者在决策时仍有较大选择余地。
而且随着双十一、双十二等大促活动临近,不排除线上线下各类销售渠道仍将推出折扣活动的可能性,这两款大热机型的价格有望进一步走低,C位之争更加白热化。
Hi nova 10系列手机官宣,10月20日发布,前置药丸挖孔屏
今天上午, Hi nova官宣将会在10月20日发布Hi nova 10系列5G手机,从官宣的海报图不难看出,Hi nova 10系列正面配备的是一块左上角药丸挖孔的曲面屏,与此前华为发布的nova 10 Pro比较相似。
结合此前Hi nova发布的新机,Hi nova 10系列预计与华为nova 10系列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Hi nova 10系列支持5G。Hi nova 10系列包含Hi nova 10以及Hi nova 10 Pro两款手机。
此前发布的nova 10正面配备的是一块6.67英寸曲面屏,前置6000万像素单摄,后置为5000万像素三摄,支持66W超级快充。而nova 10 Pro正面则是一块6.78英寸曲面屏,前置是6000万像素双摄,支持100W超级快充,两款手机屏幕均支持120Hz高刷新率。nova 10系列配备的是骁龙778G处理器,不过是4G版本,而Hi nova 10系列大概率会采用5G版本的骁龙778G处理器。
小米米家多功能手电筒发布
IT之家 10 月 17 日消息,今天小米商城公布了米家多功能手电筒,官方称,该手电筒支持 1000 流明强光,远照达 240 米。支持伸缩无极变焦,聚光 / 泛光,多挡调节;爆闪 / 求救 / 警示 / 破窗 / 割安全带,多方面应急。
米家多功能手电筒将于 10 月 19 日在小米商城新品开启众筹,众筹价为 169 元。
米家多功能手电筒主灯支持高中低三挡亮度调节。近光夜行,远光搜寻。
IT之家获悉,米家多功能手电筒安全带割刀采用倒钩开扣设计,防止意外割伤。割刀与安全带呈现 45 度角,可更轻松割开。弹出式破窗器,采用按压式结构,隐藏撞针设计,安全省力。
米家多功能手电筒可一键开启主灯应急光源,及时应对突发状况;侧灯提供红灯 / 雾灯闪烁照明,穿透迷雾,应急警示。
米家多功能手电筒模式调节环旋转切换两种光源。主灯模式 & 侧灯模式,旋转切换,简单易用,搭配单按键进行挡位调节,自如应对多种场景需求。
米家多功能手电筒采用 3100mAh 锂电池,续航时间达 90 小时。双色电量指示灯,清晰提示余电,Type-C 充电接口,充电兼容性更强。
米家多功能手电筒采用磁吸固定方式,可任意吸附汽车、支架等含铁、镍金属表面;旋转滑轨设计,107° 广角旋转调节,光照更准确。
米家多功能手电筒采用梯形攻击头、菲涅尔透镜、硅胶挂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