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问题难倒大多数人,微信里这些数字代表啥你知道吗

微信能关注的公众号上限是多少?最多能收藏多少小程序?简单小问题,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其实在微信里,每个数字都有特别的意义,比如0.01、1、3、50、200、1400等,绝大多数咱们每天都会遇到,一起来看看。

数字“1”,指的是,微信号是帐号的唯一凭证,一年只能修改一次。微信号是你在微信里的身份凭证,也是独一无二的标识,一年一次,机会不易,换号且珍惜。

数字“60”,语音消息长度上限是60秒,少于60秒,语音条就可以清晰传达你的意思,如果超过60秒怎么办呢?不如可以试试“语音通话”。

[#zolsplit_eca_zolecjd电商推广区域分隔符开始#]

[经销商]

[产品售价]

[#zolsplit_ecb电商推广区域分隔符结束#]

数字“0.01和200”,敏锐的大家可能知道了,这里指的是微信红包的最低额度和最高额度。“200蚊已经好多噶啦。抢红包嘛,最重要是开心!”除了特殊节日外,大于200元记得用“转账”。0.01元也别嫌弃,再小,也是一分心意。

数字“3”,不仅仅是近三天可见,超过3天的好友申请会自动过期,如果整整3天都没通过来自他/她/它/祂的好友申请,到底想不想成为好友已经有答案了。

[#zolsplit_eca_zolecjd电商推广区域分隔符开始#]

[经销商]

[产品售价]

[#zolsplit_ecb电商推广区域分隔符结束#]

3

还有数字50和1400呢?

其实是能收藏的小程序上限(50个)和能关注的公众号上限(1400个)。

有车一族福利!米家无线洗车机众筹价399元

小米米家即将发布一款洗车机,轻量便携,不限场地随时都能自由洗车,可以说是有车一族无法拒绝的小米新品。即日起,米家无线洗车机众筹价399元,零售价449元。

洗车机,又叫做高压清洗机,是在电机和水泵的协同作用下,对进水洗车机的水做增压处理,以较高压力喷射出去,以达到快速清洗的目的。米家无线洗车机配置双柱塞泵,较同行别家的重量轻25%,体积仅为别家的70%,效率确比高出5%,搭配20V电池包电源驱动,在自吸模式即可迸发24 Bar强劲水压,最大出水量每分钟可达3升。对车底部,鸟粪等较为顽固污渍有明显去除效果,清洁更高效。

米家无线洗车机而且颜值还高,摒弃常见洗车机粗糙工业化的外观,打造白色一体机身,整机无螺钉结构,功能与颜值两者兼得。

目前市面上有的洗车机未配置多功能喷头,水形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各个场景应用需求。有的虽配置了多功能喷头,但体积大,造型丑。米家无线洗车机配置了一个轻巧型的五合一喷头,直接旋转喷头即可随心切换高压、0度、20度、40度、泡沫/花洒挡5个挡位,轻松应对各种场景需求,一机多用。米家无线洗车机没有电源线的困扰,自带2000mAn可拆卸锂电池,充满电带出门,随手装进后备箱,我们可以带着它到任何你想洗车的地方,庭院、车库、小区、营地、公园……都可以。有水桶就能洗,完全不受水源和场地的限制。

米家无线洗车机由于有五挡多功能喷头,能调整不同水压和喷射范围,所以除了洗车,你还可以用来进行地毯/地垫冲洗、绿植浇灌、室外地面冲洗、外墙玻璃冲洗等。在家庭清洁的时候可以很大地提升效率。

每个有车家庭都值得拥有一台米家无线洗车机,尤其对于一二三线城市的家庭,能有效地解决日常洗车困扰,产品在功能和设计上相对于市面上的洗车机也做了很大的优化,力致于大家高效洗车,快乐出行。

Google针对旗下开源项目推出抓漏奖励

DoNews 8月31日消息(刘文轩)Google针对旗下的开源软件推出抓漏奖励计划 OSS VRP(Open Source Software Vulnerability Rewards Program),该计划初期将锁定Bazel、 Angular、Golang、Protocol buffers与Fuchsia等项目,奖金从100美元到31337美元不等,Google还强调,不寻常及有趣的漏洞可能会获得较高的奖励,欢迎安全研究人员发挥创意。

Google指出,OSS VRP是为了解决越来越普遍的供应链安全问题,去年锁定开源代码供应链的攻击行动增加了650%,Codecov与Log4j漏洞更彰显出开源代码的单一漏洞可能带来的毁灭性。此外,OSS VRP也是Google履行100亿美元安全基金承诺的一环。

OSS VRP适用于所有公开存放在Google名下的最新开源码软件,以及与这些开源专案相关的第三方项目。 Google认为,软件套件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其相关项目的安全性,因此第三方项目的安全漏洞也在此一计划的范围内。不过,Google鼓励安全研究人员应该先把漏洞信息提交给项目的开发者,再证明该漏洞会影响Google开源软件。

视频会议软件 Zoom 将于 9 月放弃支持 Chromebook 应用

IT之家 8 月 31 日消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量人员转向转向远程工作,具有良好易用性和更低价格的 Chromebook 需求激增。

据 Android Police 报道,视频会议软件 Zoom 拥有专门的谷歌 Chrome 浏览器扩展和针对 Chromebook 优化的 Chrome 应用。但遗憾的是,Zoom 不想再维护 Chromebook 应用了

IT之家了解到,在 Chromebook 上安装并使用 Zoom 相当简单。但是该应用缺少基本功能外的所有功能。因此,用户可在 Chromebook 上加入和开始会议,但无法获得与 Zoom 应用 Android 版或桌面版同等的体验。

据 9to5Google 在 6 月的报道,Chromebook 用户看到警告称,Zoom 将在 2022 年 9 月不支持该应用。这一应用将可继续使用,但 Zoom 不会提供支持和更新

报道称,放弃支持的原因是用于制作应用的技术过时了。2020 年,谷歌宣布计划停止包括 Chrome OS 在内的跨操作系统的 Chrome 应用,并于 2021 年 6 月停止支持开发。2022 年 6 月,谷歌停止在 Chrome Web Store 接受新的旧版 Chrome 应用提交

蔚小理吊打BBA快成真了?

作为年度国内最重要的汽车盛事之一,成都车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大车企都准备抓住这个机会,在下半年再冲击一波销量。

此次成都车展,奥迪带来了多款新车,其中纯电SUV奥迪Q4 e-tron首次亮相,官方指导价为29.99万~37.71万元。奔驰带来了26款新车,其中热度最高的就是奔驰EQE,该车作为奔驰EVA纯电平台下的首款国产车型,前不久刚公布售价为52.8万~58.5万元。

造车新势力也在车展上“布下重兵”,比如小鹏G9、蔚来ET7、高合HiPhi Z等,不少车型售价在50万元左右,从价位上与BBA形成了正面对抗。

奔驰EQS 图片来自官网

车展首日,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更是直接把矛头对准宝马。“近一年,宝马3系的月均销量在12000多辆,蔚来ET5在一年内销量将超过3系。”他强调,“说这个话我一点都不觉得惊讶,原因是很早以前就表示竞品是3系。”

按照此前规划,蔚来ET7对标宝马5系,蔚来ES7对标宝马X5,蔚来ET5对标宝马3系。

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开始平视BBA,甚至在一些方面逐渐追赶并形成了反超。而BBA在电动车型上的定价也不再那么自信。对此趋势,有业界人士甚至戏称:BBA也成“平替”了?

奔驰纯电旗舰降30万?

燃油车时代,BBA曾经是不可撼动的神话。奔驰宝马奥迪,常年霸榜中国豪华车销量榜前三,以至于豪华品牌在国内车市分出了泾渭分明的第一、第二梯队。

然而,在电气化时代,BBA的神话似乎被打破了。

以奔驰为例,奔驰EQS在2021年12月17日正式上市,在国内的售价区间为107.46万~151.86万元,上市之初一度被认为是特斯拉Model S的劲敌。

从车型矩阵来看,EQS有着卖到百万元的基因,比如EQS属于S级的电动版本,摒弃了“油改电”路线,基于EVA电驱平台打造,续航里程可以达到800km。

智能配置方面,奔驰也倾其所有,EQS搭载了一块MBUX超联屏,由三块屏幕组成,长度达1.41米。传感器方面,配备有1组双目摄像头、4个泊车摄像头、1个激光雷达、4个角雷达以及12个泊车超声波传感器。

但在此前,理想汽车CEO李想曾表达了对奔驰EQS的“失望”,并称“2021上海车展上最好的两个电动车是蔚来ET7和极氪001”。虽然有自卖自夸之嫌,但在电池原材料成本上涨,新能源汽车普遍涨价的情况下,奔驰EQS在终端市场却出现“逆势降价”。

近期有博主曝光了一张朋友圈截图,有人表示奔驰EQS的提车价格比官方售价低了30万元。

网传截图。

30万元 ,足足便宜出一辆B级车。不过,此次降价并非官方行为,或是个别经销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优惠政策。时代财经注意到,有经销商近日打出了优惠10万元的广告。8月27日,时代财经也采访了奔驰方面,截至发稿前暂未取得回应。

降价传闻背后是惨淡的销量。据公开数据显示,奔驰EQS今年前5月累计销量为497辆。相比之下,顶配价格已达到80万元的造车新势力品牌高合HiPhi X,月销量稳定在300辆之上。

有奔驰4S店给出优惠10万的报价。

市场人士分析称,这或是奔驰EQS在性能上缺少竞争力所致,比如Model S和保时捷Taycan已经开始挑战零百2秒级加速能力,而奔驰EQS四款车型均未进入3秒俱乐部。

在成都车展前夕,梅赛德斯-EQ品牌首款国产纯电车型EQE开启预售,该车被称作“小号EQS”。外观方面,EQE承袭EQS,采用弓形车身、驾驶舱前置布局及无缝车身设计,车头智能数字大灯,车尾贯穿式3D螺旋式尾灯。内饰采用数字化座舱设计理念,CLTC续航最高752公里。

据悉,奔驰EQE预售价为53万元-59万元。在EQS被市场“教育一番”后,奔驰这次的定价已经不那么“自信”了。

奥迪和宝马,难兄难弟?

奥迪和宝马的情况也并没有太好。

今年7月21日,奥迪Q4 e-tron正式上市,新车共有4款车型,售价区间为29.99万~37.71万元。这一价格区间并不比一众造车新势力的主力车型更高。

这款车对于一汽奥迪的电动化进程来说相当重要,毕竟其基于大众集团MEB纯电平台全新打造而来。

该车一共提供两个动力版本,40e-tron和50e-tron。其中,40 e-tron版车型只提供单电机驱动,零百加速时间8.8秒。而50 e-tron版车型使用四轮电机驱动,零百加速时间6.8秒。

相比之下,蔚来ES6 75kWh运动版的零百加速时间是5.6秒。在30多万元的价格区间,无论性能还是智能程度,奥迪新车都占不到什么便宜。

宝马则在成都车展上带来了全新i3。作为宝马的第一代量产电动车,初代宝马i3于2014年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当年NEDC续航里程仅为185公里的i3售价高达45万-52万元,后期推出了增程式版本,续航里程也不过300km。

宝马在2022成都车展上带来多款车型。图片来源:车企官方

尽管在2019款和2020款车型上,其NEDC续航里程达到了340公里,指导价也下调至30.58万元,但放在当今的新能源市场来看,依然竞争力不足。

目前,宝马正不断扩大其纯电动车阵容。按照规划,到2022年年底,宝马集团将在市场上推出6款纯电动车型,2023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13款。

新势力和BBA,谁是谁的“平替”?

BBA在加速转身,蔚小理们也在争分夺秒。

“预计最快到明年年底,最晚不超过2024年底,BBA国产后的中大型SUV的主力车型销售价格将会低于50万元人民币。消费者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李想此前表示。

对此趋势,甚至有业内人士断言:在新能源时代,BBA的产品力已经没有燃油车时代独一档的优势。

除了全栈自研的各种辅助驾驶技术外,造车新势力们还针对具体场景,打造爆款车型。比如理想ONE的“奶爸车”定位已经深入人心,到理想L9更是轻车熟路。从命名到内饰,到外观谍照,再到空间大、家庭出行舒适、加热奶瓶等特色功能,理想L9的信息一点点释放,逐步在消费者心中打下了“买家用车先看理想”的印象。

理想L9 图片来自官网

当然,这也少不了创始人不遗余力的吆喝。在理想L9的宣发上,李想挑起了“豪车平替”这个话题。李想此前宣称L9是“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他还表示:“哪怕是和库里南相比,我们也完全不怕。”

无独有偶。8月10日,小鹏G9正式开启预订,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称,这将是50万内最好的SUV,在硬刚“500万内最好SUV”——理想L9的同时,还跟保时捷卡宴、迈巴赫等豪车品牌攀了个亲戚。

不过,对标归对标,新势力们自己很清楚,这种优势是有限定条件的。正如何小鹏后来补充道:“小鹏G9的底盘操控可以媲美保时捷卡宴,整车NVH可以媲美迈巴赫”。

50万元左右的车,当然不可能抗衡数百万元的劳斯莱斯库利南,他们真正的目标是宝马X7和奔驰GLS等车型。

一个创立数年的品牌,就敢正面挑战BBA的主力车型,这在燃油车时代是难以想象的。从BBA的定价策略来看,BBA已经不是那个掌握绝对优势,掌握溢价权的头号玩家。

在蔚小理之外,问界M7、阿维塔11等车型的扎堆上市,他们也都热衷对标豪车,不断对标BBA。“平替”雨后春笋一般涌出,让汽车市场有了不同的气象,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算法成为职场“警察”:打工人的饭碗,掌握在了它手中

每一个打工人,或许都经历过那种突然被“抓包”的窒息感。

上学的时候,是打开你房间门的父母或是出现在窗边的班主任;工作之后,可能是不动声色地站在你身后领导。而现在,科技公司们告诉你,算法不仅将代替他们执行“监工”工作,现在还将扮演“审判员”的角色,决定你是否能作为一名合格员工继续留在公司工作。

最近,Meta就加入了这个行列,宣布使用算法解雇了60名合同工。在裁员邮件中,Meta此次并未给出具体原因,只是表示这些人是由算法评估所选中的。

Meta并不是唯一一家尝试使用算法来执行裁员的公司。近几年来,包括亚马逊在内一些科技公司们都开始把算法作为重要的工具来考核员工,并逐渐发展到决定员工的去留。

虽然此次Meta裁员只涉及了合同工,但更多打工人们也从中感受到了一种由隐形和冰冷的算法所带来的、越逼越近的“危机”。

|Meta裁员第一枪,从用算法裁合同工开始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在Blind等各大职场论坛上,关于Meta要开始裁员的传言就开始在坊间流传。有人说Meta各部门管理层已经在评估员工表现并开始拉名单,有人说裁员将以加强版PIP的形式进行,有人表示今年Meta的裁员规模比例将达到10%。

图片截自Business Insider报道

而最近,Meta确实打响了裁员第一枪——解雇合同工,并且还是使用算法。

此前,Meta与埃森哲签订了每年5亿美元的合同,通过埃森哲来签约外包员工来为Meta提供内容审核和商业诚信服务。此后,在Meta奥斯汀办公室约有500名合同工常驻办公。

这些合同工的主要工作是帮助Meta审核其各个社交平台上的帖子,识别暴力图片和商标侵权等问题并将其标记出来。虽然是外包形式聘用的,但他们也能享受Meta大部分福利,并且能和正式员工一样使用公司的内部平台。

但最近几个月,合同工发现Meta开始取消他们包括油补、餐补在内的各种补贴,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绩效管理开始变得越来越严格。

据一名被解雇的合同工爆料,只要他们的电脑有超过8分钟的不活跃时间就将被自动判定为在“休息”,被计入到他们每天所有的30分钟的午餐和30分钟的休息时间之内,如果休息时间超额,就会被系统自动警告并列入绩效改进计划。此外,他们还被要求严格按照早上8点半的时间开始工作,一旦迟到也将被计入绩效不合格的范畴。

在突然加码的这种“绩效改进计划”之下,当时很多合同工就隐隐感到了不安。果然,本月初就有60名合同工就收到了裁员通知,他们被告知将在9月2日也就是十几天后就立刻解约,并且只多付一个月的工资。而当被问及自己被裁原因时,埃森哲方面只是表示——是算法拉的名单。

Meta使用算法裁员这个事最近也在网上引发了大量讨论,很多人都觉得用算法来裁员太过“粗暴”。有人说,看吧,算法当年怎么把你招进来的,现在就会怎么把你弄出去。

图片来自Reddit

也有人讽刺道,Meta这次用的算法可能是“最近没有拍领导马屁的employee,全部都fire掉!”

图片来自Reddit

还有人说,可能以后的公司都会由机器接管了,公司的高管们只需要在暗处疯狂拿钱就行。

图片来自Reddit

|冰冷的算法,成为执行裁员的最佳“人选”

把算法程序当成职场警察的,远不仅仅Meta一家。

其实早在2015年前后,亚马逊就开始着手构建一整套人工智能效率监测及评估系统,用以追踪仓库员工、物流配送人员的工作效率,并自动下发裁员指令。

这套系统可以随时监测仓库员工的打包速度和工作状态,对工人在货架上取商品的时间间隔、休息时间、去洗手间的时间等系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一旦超出了时间就会自动给你打上“效率低下”的标签。一些亚马逊工人此前就表示,为了不被系统警告,他们连上洗手间都要憋着然后跑着往返。

亚马逊的Flex“零工司机”物流配送项目也是基本都由算法所掌控。算法会监督司机们的日常工作及路线,包括他们是否送货到站、是否在规定时间完成了配送、是否将包裹放在了正确的位置等等。根据这些司机的表现,算法将自动把他们分成分为不同等级,不合格的员工将直接收到亚马逊系统自动发出的解雇邮件。

根据The Verge的报道,在2017年至2018年一年多时间里,仅在亚马逊的一个分拣中心就有约300名全职员工因被系统判定工作效率低下而被解雇,占该中心员工总数的12%。而据此推算,每年亚马逊用算法裁掉的仓库员工高达万人。

而去年,一位工作了4年、63岁的配送司机因出现不可控失误而被算法冷血解雇的事件,还掀起了一场关于“人与机器对抗”的巨大的舆论争论,大家都在纷纷谴责亚马逊直接用算法裁员的做法未免太过“冷血”。

图片截自于Bloomberg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过去仓库、物流等这些相对基础的工种,随着疫情所带来的远程工作浪潮,很多科技公司也开始用算法来解雇工程师和其他办公室工作人员。

比如,此前俄罗斯一家在线支付服务公司Xsolla就使用算法解雇包括工程师在内的150名员工,约占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为了保证疫情后员工线上办公的效率,Xsolla从2021年年初开始执行课一套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新绩效评估系统,通过设定不同维度的30 多个指标,让AI以百分制来自动给员工打分。

Xsolla表示,算法裁员的判定标准主要是依据员工的数字足迹(Digital Footprint)。包括是否及时阅读和回复收到的邮件,是否在内部软件中积极发言、是否在线活跃编辑文档、是否创建和完成任务、是否准时参与内部线上会议等都是判断他们工作效率等关键指标。

2021年下半年,Xsolla的业务扩张遇到困难,不得不大规模裁员来缓解经营压力。而这套AI绩效评价系统,在他们的裁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发送给被裁员工的邮件中,其CEO Aleksandr Agapitov态度冰冷地表示,AI追踪了他们在各类办公软件上的活动,发现他们没有时刻保持工作状态,认定他们为“不敬业”或“效率低下”,所以不适合继续呆在公司,最后还附上了算法拉的完整裁员名单。

|你的一举一动,尽在算法的掌握之中?

虽然就目前来看,真正用采用算法来执行裁员的公司还不算很多,但疫情以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使用算法来管理和评估员工的工作状态却已经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去年年底,美国雇员非营利组织Coworker.org就发布了一篇报告,总结了自2018年以来被各大公司使用的550多种以劳动力为中心的技术产品,并按照技术归属公司、技术工具类型、使用对象、是否在疫情期间出现等分类制作了一个详细的数据查询系统。这些技术工具中既包括了办公效率软件、行为监测软件也包括工资自动化类软件等等。其中,占比最高的就是绩效类、工作目标管理类的工具。

在这个数据库中,按照亚马逊作为技术所有权者来搜索,共有十几项办公效率/监控/辅助类和激励类软件或平台正在应用中,其中一半是早就在实施,另一半则是自疫情之后才发布上线的,主要都聚焦在员工绩效管理和工作安全管理领域。

图片截自于Coworker.org在线数据库

出乎意料的是,就连著名的“养老”大厂微软正在使用的劳动力技术工具也至少有十项。其中在疫情之后发布的达到了7项,并且大部分都是有关员工效率管理。

图片截自于Coworker.org在线数据库

而当科技公司们把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在了绩效和目标管理之中,关于使用算法管理甚至解雇员工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根据Coworker.org的报告,目前很多公司正在使用的工具都是在员工并不知情的状况下运行的,有些甚至在侵犯员工隐私的边缘上疯狂试探。比如一些软件会GPS定位员工的家庭住址,一旦检测到员工出门太久就会自动警告;比如在工作时间自动开启摄像头记录员工在家里的行为;比如保存员工的键盘输入内容,记录和分析员工键入的各种消息和工作回复速度等等……

此外,虽然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监测员工活跃度提供参考,但它裁定对错的标准非常单一。一些特殊情况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是合理且可理解的,但机器却只是判定0或1不会留有任何余地。

而在这次Meta使用算法裁员之后,很多人开始担心此后会有更多公司加入到这个行列,从而开启一个全新的算法裁员时代。

你认为科技公司利用算法裁员会很快成为常态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路由器要下岗了?家庭5G基站的时代或将到来

2G时代,基站覆盖半径高达5~10公里,3G时代,这一数字被缩小到2~5公里,到了4G时代,基站覆盖半径只剩下1~3公里。如今,5G网络的时代,覆盖半径仅100~300米的基站,已经给运行商带来了太多困恼。

便于普及的频段,在通信技术发展初期就已应用,后来的通信技术只能让步,使用覆盖范围小、穿透能力弱的频段。然而这样一来运营商就很痛苦了,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站,才能实现同样大小区域的覆盖,成本蹭蹭往上涨不说,因穿透能力太弱,用户的体验还可能变差。

图源:pixabay

早在3G时代,就有企业意识到了这点,开始研究一些设备,填补通信基站覆盖的空白区域。于是,家庭基站来了,5G时代到来之后,信号的穿透能力和覆盖范围更弱,家庭基站似乎将迎来曙光。

8月24日,在第六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上,中国移动研究院和中国移动紫金(江苏)创新研究院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2.6GHz 5G一体化家庭基站。中国移动表示,一体化家庭基站的用处就在于可以为家庭、会议室、小商铺的场景提供更加稳定的5G连接。

家庭基站,让信号再也不是问题

基站一共分为四种,即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飞基站,后三种统称为“小基站”,也就是家庭基站的主要成员。家庭基站覆盖范围远远小于宏基站,相应的,家庭基站的功耗也非常低,一般不会超过20W,大约是冰箱的功率达到十分之一左右。

家庭基站需要通过网线接入宽带,才能与通信运营商连接,不过我们可以放心,家庭基站与手机连接时,并不会占用宽带的网速和带宽。至于体验,通信人家园网友表示,可能是因为联网的人少了,网速比连接宏基站更快,但延迟比连接宏基站略高一些,好在只是高了一点点,打游戏几乎没有差别。

看了连接原理,可能会有人觉得这就是个加大号的路由器,实际上家庭基站确实与路由器很像。我们使用路由器联网能够做的事,家庭基站都可以做到,而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我们无法拨打电话,但家庭基站却可以提供稳定的信号连接,这是家庭基站最大的优势。

图源:雷科技摄制

至于购买家庭基站,倒是不难,只是无法从正规电商平台买,闲鱼之类的二手平台家庭基站非常多,只是基本都是4G网络,想来是5G网络普及不久,家庭基站商用数量不多,要向运营商申请才能买到。

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基站不是买了就能用,还要向运营商申请权限。通信人家园网站从事运营商工作做的人较多,他们表示一般只有信号特别差的地方,才能申请家庭基站,而且可能还会需要给运营商多打几次电话申请,或者去工信部投诉运营商。

图源:通信人家园截图

家庭基站明明有那么多好处,更是在3G时代就出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几乎没有接触过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家庭基站并非必需品,反而有一个强大对的竞争对手。

路由器,家庭基站最大的敌人

与网友们讨论良久,网友反对家庭基站的原因与小雷所想一致,自己购买设备,用着自己的宽带、电费、流量,却要给别人提供网络(注册用户享有优先权),心里自然不爽。更重要的是,网络差也要看差到了什么地步,是否还在忍受范围之内,因为只要能够接打电话,我们就可以接受,至于联网功能,我们还有别的选择——路由器。

无论家庭基站的网速多么快,延迟多么低,如果我们连接它上网,都要消耗套餐流量。5G套餐的流量是有限的,宽带套餐的流量却是无限的,流量可以拿到没有WiFi的场景使用,WiFi却被固定在自己家里。

家庭基站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5G与WiFi对比,哪怕是WiFi网速慢一些、延迟高一些,只要不影响正常使用,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WiFi,因为流量可以应对没有WiFi可用的情况。

图源:pixabay

与家庭基站处于类似尴尬境地的通信产品还有5G CPE、随身WiFi等,5G CPE在5G网络普及初期非常火,可以插入手机卡,把5G网络转化成WiFi或有线网络。问题在于,我们明明有稳定性更强的宽带路由器可以使用,为什么还要使用CPE呢?

随身WiFi也是如此,而且因体积小巧,许多产品用的还是物联卡,信号强度可能还不如手机。如果是为了给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之类的设备连接,手机开个热点又费多大事呢?

小雷阅读一篇发布于2008年的文章时发现,作者认为未来家庭基站会是路由器最大的对手,然而今天却根本没有多少人接触到家庭基站,除了宽带行业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即时通信行业的发展。

从当年的QQ、MSN,到今天的微信,即时通信越来越方便,已经成为了我们与他人沟通的主要方式,反而是打电话、发短信越来越少。平时跟我们打电话最多的人,可能只有外卖骑手了。正因如此,基站的作用和重要性再次被削弱。

图源:雷科技制作

毫无疑问,路由器的存在给家庭基站带来了很多困扰,但5G时代情况似乎要发生变化,5G网络的覆盖范围更小,穿透能力更弱。大型办公楼、城中村、地铁站等场景,经常出现信号差的地方。

另外,虽说关于基站辐射的知识科普非常多,但国内依然存在不少反对建基站的人,导致某些小区信号极差,甚至都不能接电话拿外卖。这些地区,都需要家庭基站填补宏基站的空缺,为用户提供信号基础。不过想要家庭基站普及,还需要运营商更改策略。

家庭基站的未来,掌握在运营商手中

运营商研究家庭基站,必然是看中了家庭基站的商用价值,但想要让家庭基站普及,运营商就必须考虑普通人安装它的成本。

家庭基站倒不是特别贵,闲鱼给出的价格范围是120元~2400元,但小雷看了一下,4G家庭基站价格主要集中在300元左右。预测5G家庭基站的价格会在1500元~3000元,与带来的信号体验相比不算什么,但大多数人可能会抱着“不是”很需要的态度看待家庭基站。

图源:闲鱼截图

因此,租金制度+免费使用可能会是家庭基站的最优解。租金制度能够让用户更放心使用自己的家庭基站,不想用时退掉就行了,如果用的时间长,那么跟买下来也没有多大区别。运营商这边,虽说产品可能还要退款,但初期收到了租金,可以用来开展其他业务。

另外,虽说5G小基站功耗不高,可建设的多了,还有宏基站,加起来电费就不是个小数目。家庭基站普及后,运营商还能偷懒少建设一点基站,节约一些电费成本,可谓是双赢局面。

暴雷!千亿“扫地茅”跌剩300亿,“雷军系”持续出逃

8月29日,科创板上市的石头科技公布2022年中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同比增长24.49%,实现净利润6.17亿元,同比下滑5.4%。这是这家主营扫地机器人的独角兽自2017年以来,同时也是自2020年上市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2017年石头科技净利润仅6700万元,但到2020年上市当年增长到13.69亿元,三年增长近20倍,公司也在2020年2月顺利上市。但到了2021年公司业绩开始停滞,录得14.02亿元,仅增2.41%。2022年一季报依然个位数增长,直至2022年中报出现下滑。

与业绩从高增到失速匹配,石头科技股价在上市后的一年多从400元附近最高冲到1494元,比肩贵州茅台,市值超千亿,由此获得“扫地茅”的称号。但自去年6月登顶之后,其股价在一年多暴跌约70%,最新市值不足300亿。

2022年中报显示,5月26日公告大手笔减持计划的“雷军系”资本顺为快速出手,6月已经完成减持8万多股。公司创始人团队、董监高和员工持股平台等也在继续同步减持。

存货骤增52%

销售费用增九成

公司这份中报除了净利润之外,多项关键财务指标如存货、经营性现金流、销售费用等同比走弱。

报告期内,公司发生营业成本15.14亿元,同比增长27.69%,快于营业收入增速。但对净利润最关键的拖累来自销售费用,今年中期突破5亿元,而去年同期为2.62亿元,大增91.22%,接近翻倍。

公司给出的解释是,“为进一步拓展海内外市场,相应广告及市场推广费用、销售部门薪酬费用增加所致”。

但反观研发费用,虽然公司标榜“持续探索改善人类生活的前沿科技”,但研发费用增速只有13%,不仅远低于销售费用近翻倍的增速,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从绝对金额看,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为2.26亿元,不到销售费用的一半。

随着营收增速放缓、部分成本费用却高增,公司资产质量有所恶化。

报告期内其存货从5.95亿元上升到9.06亿元,同比增长52%,是营业收入增速的两倍多。公司的解释为“主要系报告期期末公司新品上市整机备货增加所致”。公司应收款的比例也在大幅上升,其中应收款项增长85%,应收票据增长179%。

由于上述几项指标的恶化,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下降八成,仅有1.62亿元。

资料显示,石头科技主营业务为“智能清洁机器人等智能硬件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扫地机器人、手持吸尘器、商用清洁机器人和洗地机。

顺为资本快速减持

创始团队等也继续减

对于上市满一年后就不断遭遇减持的石头科技,减持本身已经不算新鲜事,更值得关注的是节奏。去年2月23日,刚刚解禁两天创始人团队、董监高以及各路风投就抛出了减持计划,此后基本每隔四个月来一波减持。

到今年3月,雷军系顺为资本一大批持股获得解禁,两个月后开始加入减持大军。

今年5月26日晚,石头科技公告,持股8.87%的二股东顺为拟减持不超过4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按当日收盘价计套现约25亿元。顺为背后出资人是许达来及雷军,上述股份于2019年3月取得,因在上市前一年“突击入股”,上述股份承诺锁定36个月。入股不到一年石头科技成功于2020年2月登陆科创板,今年3月底顺为上述股份获解禁。当时增资入股对价来看,仅仅只有658万元,三年时间顺为狂赚数百倍。

此次披露的2022年中报来看,顺为在5月26日预披露之后立即着手实施,到6月底剔除等待时间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窗口已经完成8万多股减持。当然,更多的减持需要三四季度的时间窗口来完成。

顺为资本之外,此前公告减持计划的几路人马也没有浪费一丝时间窗口,不同程度地继续减持,包括石头科技创始团队成员(也是前高管)的毛国华、吴震,现任董事万云鹏,公司员工持股平台“石头时代”,以及风投高榕资本等。

但顶着上述疯狂减持,石头科技散户的数量似有所增加,截至今年6月30日,石头科技股东户数7109户,比一季度末增长约一成。

股价年内下跌45%

股民担心实控人也减持

快速褪去的高增长光环叠加疯狂减持,石头科技股价暴跌,年内跌幅已达到45%,从去年6月高点算起跌幅则达到70%,巅峰时千亿市值如今已不到300亿,蒸发700多亿。

东财石头科技股吧有网友表示,“被资本收割后,就是一地鸡毛”“天天减持又不走大宗”“减持远远未有尽头,很快昌总也要减持了,轮流割韭菜,股价如何能有起色”……

“昌总”即石头科技实际控制人昌敬,同时也是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目前其持有石头科技股份比例为23.2%,股份数1550万股,按最新股价计市值约70亿元。这部分股份锁定期已有两年半,再有约半年就满三年,也将获得解禁。

公开资料显示,昌敬目前正在挑战另一项比较“烧钱”的事业——互联网造车,其另一个身份是“ROX洛轲智能”创始人兼董事长。

根据洛轲智能官网的介绍,公司2021年1月才成立于上海,“目前员工人数超过400人,预计2022年内成长至1800人,2023年将达到3000人规模”。其称“我们具备丰富的汽车与互联网行业经验。善于整合产业资源、洞察用户本质需求”,“得益于创始人的连续成功创业经历、公司的精准商业目标、广受认可的团队能力,我们已获多家创投伙伴支持”。

终极版VR头显长这样?Meta10大硬核技术,揭秘扎克伯格元宇宙野心

说起VR(虚拟现实)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全球最火爆的VR设备供应商Meta,绝对是引领市场风向的存在。

Meta的CEO马克·扎克伯格最近在访谈中透露了Meta在元宇宙领域的最新布局。Meta将于10月推出新的VR头显——Meta Quest Pro。据悉,该头显的最大亮点是具有面部和眼动跟踪功能,可以让虚拟数字化身进行眼神交流。硬件分析师Brad Lynch认为,Meta Quest Pro将采用经过改进的XR2处理器,较现有的XR2处理器同比性能提升30%。分析师郭明錤预测,Quest Pro将使用单眼2160×2160分辨率的面板。

在访谈中,扎克伯格还谈到了元宇宙社交,他认为,从文字、图像、再到视频,社交媒体的载体正朝着更大的信息容量演变,而下一个能比视频承载更多信息量的载体,就在VR领域。

此前,扎克伯格亲自下场推荐自家的社交平台Horizon Worlds,并发表了一张VR自拍。虽然照片遭到全网群嘲,不过扎克伯格还是为Horizon Worlds带起了一波全网热度。

▲扎克伯格的VR自拍

近来,Meta在元宇宙领域的动作频繁。今年6月,Meta的VR部门Reality Labs推出了四款VR头显原型机,分别展示未来VR设备的4个关键技术演进方向:高分辨率、高动态范围(HDR)、轻薄外形、降低晕眩感的变焦技术优化。在8月举办的SIGGRAPH大会中,Meta的显示系统开发负责人Douglas Lanman发表演讲,为我们介绍了攻破VR技术瓶颈的十大挑战。

在SIGGRAPH 2022大会上,外媒Auganix的记者Sam Sprigg特别体验了主打HDR功能的VR原型机Starburst。Oculus Quest 2是Meta迄今推出的VR一体机巅峰之作,去年出货量突破千万台,是史上最畅销的VR产品,而Starburst的峰值亮度足足有Quest 2的200倍。

那么,Meta的元宇宙布局究竟是怎样的?Meta的原型机体验起来到底如何?Meta的百亿研发都投入到了哪里?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看看Meta在VR领域上的最新发展。

一、为探索四大研究领域,Meta发布四款原型机

今年6月,Meta Reality Labs公布了四款不同技术领域的VR头显原型机。

Butterscotch探索分辨率技术、Starburst探索HDR技术、Holocake 2探索VR头显的轻薄外形打造技术、Half Dome 系列探索变焦技术。这四款原型机分别代表了Meta在四个VR头显研发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

此前,Meta的CEO马克·扎克伯格曾提出视觉图灵测试(Visual Turing test)的概念。简单来说,视觉图灵测试的考核标准就是虚拟图像能否以假乱真,让人眼无法分辨出虚拟图像与真实图像。扎克伯格表示,视觉图灵测试有两个重点,即照片级真实感和临场感。

▲不同VR头显分辨率对比

而让图像更加逼真的方法之一,就是尽可能地提升图像的分辨率。为此,Meta研发了原型机Butterscotch,其特点就是具有“视网膜级别”的分辨率。

Butterscotch的PPD达到55,很接近每1度角60像素的“视网膜分辨率”水平,其分辨率是Quest 2的2.5倍,Meta Reality Labs科研部门DSR团队光学科学家Yang Zhao说,Butterscotch的定制透镜模组中,有两个高精度玻璃镜片,镜片的表面质量更高,但也更重。此外,还有一个可衍射光线的特制透镜。玻璃透镜与衍射透镜组合后,即可呈现清晰的图像。

▲Starburst原型机

Starburst原型机的特点是具备高HDR(高动态范围成像)功能,其背光的最大亮度可达20000nit,是现有VR头显Quest 2的200倍。Meta Reality Labs团队开发Starburst的目的是在虚拟环境中还原完整的室内照明,并探索能让用户实现最佳沉浸体验的理想亮度。

Starburst采用COB LED(常用于车灯上的LED)取代原来的LCD屏幕背光,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LCD的背光亮度,但也产生了更多的热量。因此,Starburst还配备了风扇和3D打印散热底架。但是设备整体比较笨重,且耗电严重。在四项技术中,这项技术离上市的距离最远。

▲Holocake 2原型机

Holocake 2原型机的特点是轻薄,可以提升VR头显的佩戴舒适度。Holocake 2是一款PC VR设备,虽然它的外形轻薄,但是它需要额外的计算和电池组件空间,采取分体式设计。

▲Half Dome发展史

Half Dome是基于Oculus Rift改造的VR头显原型机,其特点是采用可变焦透镜。从第三代开始,Half Dome的透镜从机械系统升级为电子变焦系统,减少了机械噪音和震动。Half Dome 3有32个可切换的焦点平面。据体验者透露,通过Half Dome的动态变焦玩《Lucky’s Tale》等游戏时,视野里的图像焦点可以根据手柄移动的距离而变化。

二、Starburst峰值亮度为20000nit,是Quest 2的200倍

在本月举办的计算机图形顶会SIGGRAPH 2022上,外媒Auganix的记者Sam Sprigg特别体验了主打HDR功能的VR原型机Starburst。Oculus Quest 2是Meta迄今推出的VR一体机巅峰之作,去年出货量突破千万台,是史上最畅销的VR产品,而Starburst的峰值亮度足足有Quest 2的200倍。

在展会现场,两台Starburst被挂在一个框架上供参与者体验。Starburst的重量约为2.5公斤,这个数字对于头戴式设备而言,有点太大了。Sam Sprigg说:“它太重了,你无法把它戴在头上,只能把它举到脸前。”并且,Starburst需要大量电力支持其高亮度显示,所以它被固定在了框架上。

▲两台Starburst被悬挂在一个架子上

Starburst的亮度是用“nit”来衡量的,Sam Sprigg称,室内环境的亮度超过10000nit,而Starburst的峰值亮度为20000nit。而Meta曾表示,Quest 2的峰值亮度约为100nit,Starburst的峰值亮度是Quest 2的200倍。

而20000nit的峰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Starburst的“笨重”。高亮度也会产生高热量,为了散热,Starburst配备了大型的铝散热器。Meta的显示系统研究团队(Display Systems Research,DSR)的研究科学家Nathan Matsuda说,铝散热器至少占了设备重量的50%。此外,设备顶部有一个大型风扇,可以吸收散热器中的热量。

▲Starburst由36个零部件组成

不过,Starburst的分辨率较低,约为2560×1620像素,比Quest 2略低。不过,这也可以让人接受。因为Starburst主要展示HDR的解决方案,至于高分辨率,那是Butterscotch该探索的方向。

Starburst同时使用彩色和单色LCD(液晶显示器)。Matsuda表示,这是因为单个LCD在低光下的对比度较差,而两个彩色LCD又会吸收大部分光线,降低显示效果。因此,将彩色和单色LCD串联使用,就可以获得最佳的显示效果。

为了专注探索HDR技术,Starburst在画面的刷新率和视野方面做出了妥协。不过,Sam Sprigg称,这种妥协并没有影响Starburst在HDR和亮度方面的表现。

▲Sam Sprigg“戴着”Starburst

Starburst演示的第一部分就是在虚拟空间设置一个光源,再放置一些球体来显示反射光源。Sam Sprigg称,在10000nit显示范围下,这与Quest 2的体验相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是,当亮度上升到10000nit时,他能感受到更明显的亮度。展示10000nit光线时,演示切换到了海洋日落景观。太阳穿过云层,光线打在海洋的波浪上,水面波光粼粼。然后,光线上升到了峰值20000nit,画面中有一个虚拟的太阳。Sam Sprigg称,他觉得自己仿佛看到了真实的太阳,因为光线实在太亮了。最后,太阳落山时,海浪发出了微弱的反光。这个演示令人印象深刻。

▲放置球体测试光源

Sam Sprigg称,他在Starburst中直视20000nit的光源可能跟盯着60瓦灯泡的感觉差不多。但是,VR中的光源距离他的眼睛只有几英寸,这个距离很近。他认为,这种亮度显示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加真实且富有沉浸感的体验。

但是,Sam Sprigg也指出,功率、热量、外形是限制VR头显发展HDR技术的重要阻碍。他认为,我们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等到能够输出20000nit的成熟上市产品。

三、困难重重,VR头显面临十大技术挑战

目前Meta虽然在VR头显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技术进展,但仍然遇到了很多目前无法解决的技术瓶颈。在SIGGRAPH大会的演讲中,Meta显示系统开发负责人Douglas Lanman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方向——要想将VR体验提升到新的高度,目前有十大挑战亟待解决!

谁能率先攻破这些挑战,谁就有望在愈演愈烈的元宇宙硬件入口抢夺赛中,争得先机。

1、分辨率:Meta开发Butterscotch原型机,致力提高分辨率

为了提高用户的沉浸感,让虚拟世界看起来更加逼真、清晰,VR头显必须拥有更高的分辨率。目前的VR头显分辨率离人类视觉水平还非常遥远。

Meta表示,他们的初步目标是实现单眼8K分辨率和60PPD(像素密度)。但是目前Quest 2只达到了单眼2K分辨率和20PPD,距离这一目标还有较远距离。

为了提高VR头显的分辨率,Meta开发了专注探索分辨率的Butterscotch原型机。在这方面,高分辨率显示器的开发和生产并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如何为高分辨率显示器配备相应的计算能力。Lanman指出,注视点渲染(Foveated Rendering)和云流送(Cloud streaming)两种技术或许有助于提升计算能力,但是这两种技术本身的研发难度也很大。

▲上面是普通模糊处理的VR效果,下面是注视点渲染技术模糊效果

2、视场角:VR头显视场角比人眼小一倍

人类的平均水平视场角为200度,而目前大多数商用VR头显的水平视场角为100度。这意味着VR头显的视野范围比我们在真实环境中看到的更窄。此外,在垂直视场角方面,VR头显也有改进的余地。

视野越宽,VR头显呈现的像素也越多。这就要求更高的功率和更多的废热(waste heat)。此外,视线范围变宽后,视线范围边缘的图像容易失真。因此,更宽的视线范围需要更好的透镜技术支持。并且,研究人员还要确保镜头和显示器的构建方式不会增加VR头显的外形尺寸。

3、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VR头显佩戴舒适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VR头显都会略显“笨重”,例如Quest 2的重量超过500克,其设备厚度(从面部突出的距离)达8厘米。这样的设备显然不会为用户带来很好的佩戴体验。理想的VR设备应该更轻薄,能让用户舒适地长时间佩戴。

Pancake透镜和全息透镜或许会对减小头显体积有所帮助,目前Meta的Holocake 2原型机正在往此方向探索,但其尚未发展到大规模生产的水平。

▲“太阳镜”是Holocake 1原型机,透明的是2016年的Oculus Rift

4、视力矫正显示屏:还未找到成本低廉的视力矫正显示屏

更好的VR头显应该具备视觉矫正功能,让用户不必在VR头显下还带着常规眼镜。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特殊的镜头附件解决,但这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最佳方案是头显的显示器自带视觉矫正功能,这样头显设计师就不再需要考虑适配眼镜等问题。

但挑战就在于,如何才能找到一种制造成本低廉,且不会额外增加头显重量的解决方式呢?

▲具有视力矫正功能的镜头附件已经存在,但它们并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

5、变焦:Meta原型机Half Dome可实现人眼变焦

在自然环境中,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画面,人眼可以自然变焦。但在VR头显中,因为人眼与屏幕之间的距离没有改变,所以人眼无法变焦,也无法看清远近景物之间的差别。这其中存在视觉辐辏调节冲突(vergence-accommodation-conflict)问题。所以有时用户会感到眼睛疲劳,甚至出现头痛和呕吐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eta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支持“渐进式视觉”(progressive vision)的原型机Half Dome。Half Dome可以模拟不同的焦点平面,呈现出不同的模糊程度,从而帮助人眼在虚拟世界里调整焦距。

▲瞳孔会随着物体距离变化

6、眼动追踪:难以适配所有人的眼部情况

眼动跟踪是虚拟现实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是众多其他重要VR技术的基础,如变焦、畸变校正等。通过这项技术,用户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与其他用户的眼神交流,拥有更加真实的社交体验。

但问题在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瞳孔形状、每个人眼睑和睫毛的生长情况也不同,所以目前眼动追踪技术还无法很好地适配所有用户。因此,Lanman团队将广泛收集更多的用户数据,以此升级眼动追踪技术技术,努力让它与更多人适配。

▲瞳孔的形状因人而异,这对眼动追踪技术来说是一个挑战

7、畸变校正:Meta研发失真模拟器,加快算法迭代速度

瞳孔的运动会引起图像的失真,进而降低用户的沉浸感,这种现象在配合变焦技术使用时尤其明显。为了开发校正算法,研究人员必须在实物头显上进行调整测试,但生产头显可能会耗费数周甚至数月,这大大拖延了算法的迭代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eta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失真模拟器(distortion simulator)。有了这种模拟器,无需生产测试头显和特殊镜头,研究人员就能测试校正算法。

▲红色光线未校正,蓝色光线是校正后的结果

8、高动态范围(HDR):Starburst原型机峰值亮度为20000nit

物理对象和环境的亮度远远高于VR头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eta创造了Starburst原型机。Starburst的亮度峰值为20000nit,是现存Quest 2的200倍。

Starburst可以更真实地模拟封闭空间和夜晚的照明状况,让虚拟环境看起来更加真实。不过,目前Starburst很重,并且十分耗能。

Meta认为,HDR对视觉真实感的贡献要大于分辨率和变焦,但这项技术距离实际应用最为遥远。

▲Starburst原型机特写

9、视觉逼真度(Visual realism):透视(Passthrough)技术尚不成熟

更好的VR头显应该还能让VR用户与现实世界保持互动。VR头显可以记录真实环境信息并在虚拟现实中显示为视频图像。这种称为“透视”(Passthrough)的技术已经在商用VR头显中实现,但其质量很差。例如,Quest 2提供了一种黑白相间的透视模式,而Meta的即将推出的高端VR头显“Quest Pro”旨在追求更高的分辨率和彩色透视功能。

然而,VR头显尚未实现物理环境的完美重建。透视技术捕捉到的画面视角在空间上与眼睛存在偏差,用户在长时间使用时可能会感到不适。所以,Meta正在研究人工智能辅助的视线合成,该技术能实时生成视角正确的视点,并具有高视觉保真度。

此外,Meta还在研究一种“反向透视”(Reverse Passthrough)功能,该功能可以让现实用户看到VR用户的眼镜和脸部,进而进行眼神交流。但是目前这项技术在视觉上不协调、不自然,还远未为市场做好准备。

▲左边是一个Oculus Rift,它挡住了VR用户的视线,右侧是早期的反向“透视”原型机

10、面部重建:Meta开展“虚拟化身”项目研究

Meta希望未来人们在虚拟环境中见面就像在现实中一样真实。为此,Meta正在展开了名为虚拟化身(Codec Avatars)的研究项目,该项目致力于为人们在虚拟环境中创建3D数字化身。

目前,VR头显可以实时读取VR用户的面部表情,并将其转移到虚拟现实中。据悉,即将推出的Quest Pro或将成为Meta第一款提供面部跟踪(face-tracking)的设备。

▲Quest Pro可以识别面部表情并将其传输到VR设备上

结语:Meta的VR技术已有突破,但仍需继续攻克技术难题

Lanman在SIGGRAPH 2022上提出了目前VR头显面临的十大挑战,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目前Meta取得的进展和尚未解决的问题。Meta发布了四款原型机,目的是解决VR头显在分辨率、变焦、轻薄外形、HDR四个方面的问题。这四款原型机各有所长,在各自领域获得了初步的技术进展。此外,Meta开展了虚拟化身项目助力VR头显的面部重建功能、开发了失真模拟器加速算法迭代。

这些原型机展现了现在Meta在VR单项技术领域能达到的最高水准,但这些技术远远不足以打造出一个成熟的VR头显。目前仍存在一些Meta暂时无法攻克的技术问题。例如VR头显的视场角比人眼更窄、VR头显佩戴的舒适度不够、VR头显还未配备视力矫正功能、VR头显的眼动追踪技术不能适配所有人、VR头显的“透视”技术尚不成熟等等。

细数目前Meta在VR头显上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Meta已经在VR头显探索的路上走了很长的一段距离。但是,Meta离这条路的终点还很远。目前,VR头显相关的各项技术都在积极开发中,但这些技术还远未成熟,离上市商用还有一段距离。从这个角度来看,VR的爆发潮还很远。

零跑汽车递表申请港交所 IPO

IT之家 8 月 29 日消息,据港交所公告,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 IPO 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花旗、摩根大通和建银国际。

8 月 19 日,证监会已核准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到境外上市。

证监会批复称,核准公司发行不超过 290,917,000 股境外上市外资股,每股面值人民币 1 元,全部为普通股。完成本次发行后,公司可到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核准公司 59 名股东将合计 791,334,785 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外资股,相关股份转换完成后可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流通。

IT之家了解到,零跑汽车是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科技型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成立于 2015 年 12 月 24 日。

今年 3 月 17 日,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称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2022 年 5 月 10 日,零跑 C01 首发亮相并正式启动预售。2022 年 6 月 28 日,零跑汽车官微宣布,零跑第 10 万台量产车 —— 零跑 C11 性能版正式下线。

零跑汽车 7 月交付量达 12044 台,同比增长超 177%,连续三个月创新高,属于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